
数字化确实对这个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针对性。人们不会单纯去逛街,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找到确切的购买目标。逛街导致冲动消费的日子已经过去。
但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报告《2015年全零售:零售商与变革的时代》,让这些担忧看起来有些过于悲观。在调查了全球超过1.9万名消费者之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实体门店仍然是与消费者联系最紧密的渠道。8%的消费者表示每天都会在门店购买商品,而每天都在电脑和手机上购物的消费者只有3%。每月在实体门店购物超过一次的受访者占到了总数的7成,而电脑和手机渠道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4%和24%。
门店的优势来源于它的独特性。当被问及前往门店购物的原因时,“能看到、触摸和使用商品”“能马上拿到商品”以及“我更确定产品是否合适”是被最多受访者选择的3个选项,比例分别达到了60%、53%和33%。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通常都是实体店独有、电商无法满足的优势。
而当我们审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时,只有两个是电商独有且实体店无法复制的,它们分别是“每天24小时都可以在网上购物”以及“不需要前往实体店”。这说明,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实体门店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人们常常用“陈列室现象”描述门店的尴尬地位,调查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确实存在:高达68%的受访者表示会特意前往门店查看产品,并最终在网上完成购买行为。但另外一份数据证实了“逆陈列室现象”也同时存在: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特意在网上查看产品,但最终前往实体店完成消费。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用某一方面的准确数据推导出了不够准确的结论,实际情况却是两种渠道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在消费者看来,数字与实体渠道间的界限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他们更习惯于在两种渠道间来回转换。这要求传统的单一渠道思维模式让位于无缝整合的零售模式,零售商需要考虑如何用整体战略来支持消费者愈加复杂的购物过程。
零售店的业态正在改变,它将成为线上和线下购物的体验场所。这是购物的场所,是寻找刺激的场所,也是在购物者眼中创造新可能性的场所。这意味着,门店能给消费者怎样的独特体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线下门店体验的提升又必须求助于线上技术。换句话说,门店这一形式并不会被消费者抛弃,但门店经营者的思维需要改变,毕竟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严峻的环境中尤为灵验。
这些是零售商建立整体战略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年轻人有着更为可观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因此,加大对店内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投入将使零售商在未来收获颇丰。
当下,零售业的技术革命也有可能让逛街回归成为一种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和一个问题。技术能让零售业者将每位顾客视为独立的购物者,并满足其截然不同的需要、需求和消费欲望。
“移动和数字不是噱头,而是解决问题和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手段,否则就不值得投资。”
传统给现代以定力,现代给传统以活力。人们常常陷入新旧之间的迷思,但其实无所谓新旧之分。传统模式和新兴模式常常相互融合成为最终的形态,对于零售业而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