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奢侈品市场,在过去的大多数时间,这个行业都是依靠地理和阶级的不断扩张在积累新的消费者,而最为核心的产品设计、商品渠道、信息渠道、品牌价值等却从未发生过大的改变。
现在,唾手可得的果实都被摘光了——从 2012 至 2015 年,如果扣除中国消费者,全球个人奢侈品消费市场其实是萎缩、而非增长 2%。
在最核心的环节,改变必须发生,也正在发生。

1、奢侈汽车仍然增速最快,个人奢侈品消费正在放缓
全球奢侈品市场较去年增长 4%,达 1.08 万亿欧元。其中市场份额及增速排名第一的都是奢侈汽车,分别占到 40.5% 及 8%。而个人奢侈品则成了除了游艇、喷气机外(下跌 5%)表现最差的领域,跌幅达 1%。
由于中美市场均不景气,拉动奢侈汽车消费的主要还是欧洲市场。全互联、自动驾驶汽车成了焦点,而临时概念店(pop-up concept store)和移动展厅(mobile showroom)等新的销售方式也受到欢迎。
整体来看,奢侈品消费都变得更以体验为导向。在户外,这体现为消费者对旅游、休闲等娱乐活动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室内,则体现为优质设计及艺术品消费的走热。后者越来越被视为一种不错的投资选择。
2、个人奢侈品中,化妆品最受欢迎
2012 至 2015 年增速还持中的化妆品在今年成了最受欢迎的消费类别,增速达 4%。紧随其后的是鞋履、包袋等配饰。而下跌最严重的则是珠宝、手表等硬性奢侈品(hard luxury)。
除了整体经济环境的因素,化妆品本身也是更具体验性、消费频次更高、更易于试验市场的品类。无论是 Dior、Hermes 这样的老牌奢侈品牌,还是一些新进入市场的小众设计师品牌,香水无疑拉动了整个化妆品市场今年的表现。
3、奢侈品的消费和生产越来越两极化,性价比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贝恩将个人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分成了金字塔的三个层级:基础层(accessible)是一些大众消费者也能购买的“轻奢品”,中间层(aspirational)是略微超出他们消费能力的中端产品,而最高层(absolute)则是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的顶端产品。
今年,奢侈品牌从基础层和最高层获得的营收比例都有 10% 的增长,而中间层则在萎缩。
这一方面意味着,入门级产品或入门级奢侈品牌在未来将有更多发展机会,性价比正在成为奢侈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成功或失败的几率可能各占 50%。
生产端也一样——要么转变为专注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 Hugo Boss 退出奢侈品市场专做高端男装;要么变得更像一个生活方式品牌,比如增加了鞋履、服装线的 Coach 或者推出香水、强调丝巾的 Hermes。
4、本土消费正在回归
我们在文首已经提到,自 2001 年以来第一次,本土奢侈品消费的增速超过了旅游消费,达 5%。这其中有一些偶然,也有一些必然。
在中国、巴西和俄罗斯三个市场,政府通过调控货币升值进一步推动了本土消费;在欧洲,英国退欧、北欧风的流行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不少游客,法国、德国等地的恐怖袭击又带走了一些,但总体而言,本体消费的增速仍然能够弥补旅游消费缺口。
单就中国来讲,奢侈品牌们也开始越来越熟悉和适应这个市场。不少过曝的品牌调高了全价商品的比例,并且开始以“一城一店”的模式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不断扩张的中产阶级也让轻奢品牌有了更多机会。
不过关于旅游消费,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正在拉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奢侈品市场。
5、从设计上看,“休闲风”也吹遍了奢侈品
关于休闲风的流行,如果把个人奢侈品细分成服饰、鞋履、包袋,你可以看这样一张清单:
服饰:奢侈丹宁制品贡献 30 亿欧元收入,奢侈羽绒服贡献了 20 亿欧元;
鞋履:球鞋化现象泛滥。奢侈球鞋贡献了 30 亿欧元;
包袋:背包今年又重新流行起来,市场份额达到 20 亿欧元。
你可以说这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借势消费市场对健康、自然的关注,也可以说这些奢侈品牌正在继续“走下神坛”的尝试——从设计上,而不止是品类上。
6、电商、折扣店和机场免税店成了增长最快的销售渠道
尽管零售直营店和单品牌店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销售渠道,但有三个小众渠道的增速是惊人的:从 2013 至 2016 年,折扣店、电商、机场在整体销售份额中的占比分别增长了 23%、26% 和 13%。
在折扣店方面,得益于前几年积压的库存,中国仍然是贡献最大的地区。但值得注意的,虽然越来越多奢侈品是以折扣的形式销售出去(从 2014 到 2016 年比例分别为 32%、36%、37%),但品牌对渠道的控制和优化却越来越严格了——它们同期参与的门店季末销售或折扣活动越来越少,从 73% 降至 68%。
在电商方面,化妆品和鞋履是网络渗透率最高的品类,而且有一半电商销售都来自移动端。亚洲是增长最迅速的市场,而中国在网络连通性上则面临诸多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