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化妆品专营店的数目已经达到16多万家,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区域的化妆品市场,专营店的份额超过了60%。近年,化妆品总体零售额的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但全行业单店盈利率却在持续下降,化妆品专营店进入了后圈地时代。
尽管圈地运动热闹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但仍挡不住各大化妆品渠道商“圈地”的热潮,本土零售的化妆品企业在资本运作的支持下,更是雄心万丈,纷纷开始尝试跨区域扩张。
恋上“跑马圈地”
2006年,屈臣氏把内地门店目标定为1000家,截止2007年,屈臣氏的门店增至300多家,比2006年增加了100多家,基本实现屈臣氏的扩张目标;2005年,丝芙兰在上海淮海中路开设了首家中国化妆品专营店,并且以飞快的速度向国内各大城市全面拓展,目前,已陆续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20个城市开设了70家门店。
外资品牌忙着跑马圈地,本土企业也不甘示弱,娇兰佳人2005年在广州建立第一家化妆品专营店,并把公司的愿景定为2020年开店10000家,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到2012年底,娇兰佳人已经在全国开设575家店铺,拥有会员500多万名。
四川的金甲虫在四省八市近20个县形成60多家连锁店和美容院的庞大网络系统;在华南地区,千色店也将直营店进行定点扩张。
而无论是直营的攻城略地,还是加盟的远程推进,从本土区域成长起来的化妆品连锁商家们一致把扩张作为做大做强的首要经营战略。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诱惑让这些化妆品专营店深陷“圈地”潮不能自拔?
“圈地”:边发展边解决问题
对于本土的很多化妆品连锁企业来讲,在成长的转折时期能否迅速扩张,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因为化妆品连锁是一种劳动、资本密集型的组织,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复制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取得效益。因此,化妆品连锁店要生存、要发展、要实现规模效应和持续性盈利,就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圈更多的地,复制更多的连锁门店,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持续盈利。因为只有快速成长并形成规模,才能在市场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投资市场资本的青睐,有了资本的支持,又可以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
在连锁扩张中出现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而企业转折的机遇却转瞬即逝,因此很多企业选择的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解决,边发展,边解决。化妆品连锁企业不能等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再来攻城略地,到那时,恐怕是一座城池也没有了。
特别是对本土的区域性连锁龙头来讲,地头蛇绝对只是当下的选择,而“全国性的连锁梦”才是很多区域化妆品连锁的终极目标和梦想,当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市场已经日趋饱和,向外扩张是必然趋势。区域性连锁向全国发展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如果成功跨出去了,销售确实可以跃升一个新的平台,同时会打通新的市场和融资渠道,特别是近几年,资本对于连锁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初轰轰烈烈说要进军全国市场的歌诗玛,其店面也按照全国性的需求来设计。
“圈地”:抢占终端优质资源
化妆品店的属性决定了它选址的独特性,必须是在当地的中心商圈。这也是化妆品行业的成功法则:选对地址,就成功了一半。而在优质店址相对稀缺的今天,选址早已经上演为“抢址”,尤其是当下化妆品行业竞争激烈,对手四处出手,该出手时不出手,可能明天黄金宝地就成为竞争对手的福地了。在我们周围,不难听到化妆品连锁店这样的抱怨“娇兰佳人马上要在我们家对面开张了”,“这一条街上的化妆品店真多啊”诸如此类的抱怨不胜枚举,真实的反应了当下宝地难求,竞争激烈的市场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本地的发展到了一定瓶颈,向外扩张,跨区域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圈地”实质:规模经济效益
化妆品跨区域连锁的实质就是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引起的最佳效益,在化妆品跨区域连锁的微观经济中,它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化妆品连锁店的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的成本都降下来,从而提升利益空间。
而连锁经营形成的规模经济给化妆品企业带来的好处不止于利润空间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为竞争对手进入自己的市场提供了规模壁垒。
从经济学上来讲,当一个化妆品连锁企业想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具有与产业内既存化妆品企业一样或者更大的规模经济产量或者市场份额,才能在进入行业后立足。而这之前新进入企业的绝对成本必定高于既存企业,这样就会导致新企业进入后处于劣势。
新的化妆品企业如果想以最低经济规模进入新市场,势必会造成当地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失衡,当供大于求时,就会造成单品价格的降低,甚至低于进入的成本价,不赢反亏。当新企业考虑到这些因素后,就很可能会放弃进入新市场的打算,这就是规模经济壁垒。
抢占优质资源也好,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也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规模经济的效益也是对规模有个最佳范围。对视服务和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化妆品连锁企业来说,扩张中的问题能否在扩张中解决,如何寻求最大规模经济效益和管理与服务俱进是值得很多企业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