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零售持续低迷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一个外在原因是电商,它在过去几年不仅开创了一个新渠道,而且重构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另一个是内在原因,国内零售过去一直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如今也在摸索回归零售本质。
在某零售论坛上,来自法国的迪卡侬讲述了他们的发展路径:创立于1976年的迪卡侬,最先在线下找了个几千平米的大卖场,找来像吉安特这样的品牌入驻;十年后,迪卡侬开始进行全球采购,直接从工厂到卖场,减少渠道耗损,获得相对低的价格;1996年,迪卡侬开发自有品牌,做大众创新,每一个产品线不仅有研发人员,还有诸多的利润预测、成本预算,大众创新的产品类似于做五秒能撑起来的帐篷等。

而来自国内某卖场的负责人则用“店小二”和“房产商”来描述国内零售的发展路径:最先是为入场品牌商做服务,后期零售业演变为房东,收到房租、管理费等,成为“收租子”模式。从这样反思性描述中可以看出,国内百货卖场(连锁超市除外)一直很少参与到零售实质性工作:如品类控制、成本控制、供应链打造,赚钱的方式为收租子模式,这样的累积很难形成零售竞争力。
所以不难理解,当电商崛起之际,国外与国内的实体零售的反馈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美国的电商企业排行榜上,前十的大部分为传统企业,而国内则是新崛起的阿里、京东等。
国美集团的总裁王俊洲透露,2015年国美体会到销量增长的压力,但他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点因素,最主要的是我们在应对销售环境变化时没有引起重视。”在互联网的洗礼下,新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而且反观一个产业越是感到竞争重重,也越意味着到了变革、洗牌重组的临界点,未来5年零售业会怎么变呢?以下几个趋势不容忽视。
1、跨渠道的融合
过去的3年,常常提及的是线上和线下,电商和传统零售,而接下来的5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线上和线下的边界开始模糊。电商可以开实体店,传统零售商也在不断走向线上。竞争不再来源于线上和线下的模式,而开始回归零售的本质:谁能更高效的服务消费者。
意识到数字化对于消费者的重要影响,那么不难预测:到现在尚未将跨渠道整合提上日程的零售商,实际上已经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消费者沟通渠道。以快消品为例,贝恩和Kantar合作的一份报告显示,全渠道零售商正在崛起。
跨渠道融合,可能是更高效服务消费者的最优解。数云的宗旨便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化、互联网化的全渠道新营销。以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与零售企业营销需求的完美结合,实现客户全渠道数据营销。
2、极致体验
1)极致的便捷:中国便利店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城市,在上海外环以内的绝大部分地区,方圆1公里内一定会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业态受到电商的冲击较小,目前面临的三大挑战是商品创新、特许加盟模式和进驻新地区。
2)价格和运营效率极致
在新零售的背景下,传统大型商超积极尝试多业态模式,拓展下线城市市场,精耕区域市场,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未来的5年,机会和挑战并存。
即便在2014年最有挑战的时期,像永辉、华润和物美等零售商仍然保持了相当的门店数量扩张。
而这种扩张,往往来源于区域性的精耕细作,提高运营效率,如专注于发展在某一城市/省份的规模。例如,永辉在其第二大市场重庆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竞争对手的2.5倍,物美在其最大市场北京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竞争对手家乐福的1.6倍。除了大型传统卖场外,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由于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和零售商的库存处理需求,使得折扣百货、折扣超市店这种生态依然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3、个性化
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消费者的自我表达诉求。时尚和个性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因此,以差异化、个性化、小众品牌占主导的买手店模式正迅速增长。
4、专业化
近年来,不少高档有机食品店、药店、母婴店等社区连锁门店业绩增长快速。不管是实体零售还是电商平台,都看到深耕某一行业或品类的独立专业店的崛起。除此之外,在实体零售专业化的趋势下,由“大而全”到“小而美”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总结来看,5年后城市里的零售商可能会有不同,但大部分业态都在今天已经崭露头角。如果把零售的需求层次化分为:商家与客户关系管理→ 商品管理→ 专业化、个性化和渠道方式。三个大的层次的话,相信未来的5年,在零售商行业中发生的是第二层次的极致化体验和第三层次的蓬勃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