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2月19日举行的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暨合作伙伴签约大会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现场做了分享。
王健林称,这是“第二次为近东站台”,近年来中国零售业提出了许多新名词,比如张近东提出“智慧零售”,马云提出了“新零售”,刘强东提出“无界零售”,“现在就等马化腾再提个什么”,王健林调侃称,但最终的本质还是零售,无论前面加什么(定语),而网购永远无法代替体验式消费,万达原则上新开店和老店体验消费占比要求不低于60%,并争取在三四年内将体验消费占比达70%。
同时,王健林也系统地总结了结合智慧零售概念,分享了对实体商业新战略的思考:
第一、定位为社交中心
万达诞生那天起没把自己定位为购物中心,我们以前说我们是商业中心,后来最近这七八年我们反复强调我们是生活中心,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社交的生活中心。
现在的城市商业有三个大问题:
第一个就是单一的商业中心消失了。为什么?城市化扩张。过去大家说一个城市就一个中心,诺大的北京就是南京路,但是看现在的城市发展。单一的商业中心很少了,为什么?需求。
第二就是大量一站式的商业综合体在出现。
第三就是商业趋势的发展。我们一个店砸下去一二十个亿,这么重的投资,为了规避冲击,为了应对这种趋势,我们就应该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所以我们不能把营收作为目标,我们应该把生活、社交做为重点。我们广场也有大中小三种形式,但是不管是城市级别的、区域级别的,还是社区级别的,我们的作用定位都是定位自己是一个社交中心,或者叫生活中心。
第二、重复体验消费
网络冲击的是商业当中的零售部分,我们叫做替代消费。消费分两种,一种是替代消费,实实在在可以代替我买这种物理性的东西。还有一种体验消费,没法替代性消费的,比如吃饭、健身、理发、唱歌、看电影等等体验式的消费。网络购物对体验消费,永远无法替代,只有到实物场景才能深刻体会到的体验式消费。
我十多年前在杭州发表一次演讲,他们请我讲,商业中心怎么干?我当时用了一个比喻,过去十几年前商业中心就是配两家、三家的产品,让吃饭的人到这来顺便搞买卖,所以做了很多餐饮,最多都有七八十家餐厅,小的都有四五十家,所以过去讲商业中心是吃出来的。
现在我可以加一句话,除了商业中心吃出来的,还有一个商业中心是玩儿出的,大量的游乐类、体验类。万达广场非常强调体验消费比重,我们内部规划原则上,不敢说绝对,但是原则上新开店和调整后老的店要求体验消费占比要60%,否则你审批超不过。
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争取三四年的时间使体验消费占比达到70%。体验消费占比多了,它受冲击也就少了,而且由于体验消费多,这个商业的中心的黏性和不可替代性才有价值。那么现在欧美也有一种说法叫“反购物中心化”,欧美的商业都是城郊,因为没有拆迁,在很远的地方,最多两层、三层,大外的室外停车这种模式,现在欧美反过来向中国商业中心综合体的模式,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要增加更多的体验业态。
第三、增加文化配比
万达正在实验在商业中心当中引进小型的“主题乐园”或者叫做“主题街区”,还有实验在商业中心当中引进非物质文化这些店铺,比如手工艺的编制品、器皿、制作、服饰等等。所以在商业当中,除了增加体验,增加消费在商业中增加文化类比,引进这些文化的东西,甚至包括小型的博物馆、美术馆、主题街区,这都是未来商业中心发展的趋势,
第四、线上线下融合
搞智慧零售实验好多年,万达在这方面也做了两年多、接近三年的探索,尽管不是做得太成功,但是我们也有一些不错的成绩。
有的人不太了解什么是线上线下,以为线上线下融合其实就是APP,说万达的连个APP都没有,叫什么线上线下,错了,APP固然也重要,但是我们更强调的是,首先线上的融合是要解决我们自己万达广场如果智慧化、科技化管理。比如停车场用的智慧停车,比如火警用的温感的系统,很多很多。
将来万达的广场,线上线下融合往哪个方向走呢?今天给大家透露下,主要是人工智能。
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越来越精准,你看现在苹果戴眼镜、戴什么全部都识别技术,所以精准识别为我们的应用打开基础,我们进门就自动扫,那你去店铺消费,或者你去了哪个地方,除了挖掘数据以外,为不太会玩手机的中老年顾客解决困扰,玩IPAD的是年轻人啊,还有老年人不会玩怎么办啊?所以线上线下的融合方法,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并且将大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