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经销商在品牌商和终端门店之间犹如夹心饼干,并且随着渠道扁平化的施行,大的连锁终端与品牌商直接合作,品牌商通过电商等渠道直连消费者,可以说,在某些链条中,已经把经销商这个中间渠道忽略过去了。
不过,近期某化妆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却跟《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表示:“以后跟着品牌可能没有什么前途,成熟的大经销商会自己做自有品牌,中小经销商可能会联合做,把品牌的环节干掉了。”一直是别人想甩掉的环节,这次经销商是想甩掉品牌了吗?

其实自有品牌经销商和门店早有人做,不过大多时候是作为“高性价比”的产品补充,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过在这里还原该经销商的表述就会发现,这次,自有品牌不仅仅被当做一个补充利润的品牌,而是对未来预期做了最坏的准备。他说:“如果哪天跟品牌生存不下去了,至少我还有自由品牌,至少还能养活这家公司。”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表示质疑,自有品牌真的能够成为经销商未来的寄托吗?对此不苟同的意见有很多,一位持反方观点的业内人士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品牌方要涉及到研发、趋势预判、服务等等因素,不是一个经销商找个代工厂一加工就能算品牌的。
特别是屈臣氏对自有品牌态度的转变,更是让经销商和门店对自有品牌更加谨慎。
也有观点指出,店里没人,街上没人,甚至商圈都没人,这仅仅是一个“高性价比”的自有商品能解决的吗?最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解决让顾客爱上逛街、爱上逛店的问题上。
那么自有品牌能否独挑大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从上述“干掉品牌环节”的大胆预测,话里话外可以听到了如今经销商深深的焦虑,对未来自身发展的焦虑,以及在现有渠道模式上,对产品竞争力的焦虑。
首先从经销商自身来说,特别是对一些发展到流水5000多万以上的经销商来说,自身发展处于更进一步很难的瓶颈期,再加上压货的压力,让他们对未来开始有了最坏的打算。有人抱怨:“从15年起,就觉得买卖比以前难做,以为撑过16年就会好,没想到到17年生意更难做。原来生意做得小的时候,一年做几百万,天天下市场,虽然辛苦点,但是能看到希望,现在生意规模虽然上来了,不用下市场,但是运营成本更高,自己也比以前更累了。”
品牌越大压货越多、毛利点却又越低的魔咒更是困扰着经销商群体,上述经销商告诉记者:“品牌越大毛利点越低,所以现在不管什么大品牌,经销商没有像以前那样抢着做了,现在一个经销商手上有一两个名品就够了。”他同时指出,雪上加霜的是,人工成本上涨进一步加重经销商的负担,比如经销商的毛利是30%,但净利润干好了也就6%,几乎没有纯利润超10%的,人员费用是最大的成本。“一个大区的年费用就是四五十万,得卖多少化妆品才能赚出人员的费用。”
所以,经销商将目光看向自有品牌也算是顺理成章了,更何况市场上也有一些信号让大家看到自有品牌的机会点。比如有分析指出:“多家传统巨头在全球或在中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者放缓,甚至有部分企业经历了连续4年的下滑。巨头多将原因归咎于“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不足”或“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然而,纵观全球与中国市场,均涌现出一批迅猛增长的新品,这些耀眼的新星在逆势中崛起,疯狂吞食巨头的市场份额。”所以那些新品的逆势崛起,是否也昭示着,同样作为新品的自有品牌也有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从整个供应链来说,原有的渠道模式或让产品失去竞争力。“产品的加价率太高,性价比已经不合适,而且就这样厂家还赚不了钱。”
该经销商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生产一个产品,10块钱成本,零售价就定到一百,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什么呢?品牌方投入10块钱成本造一款产品,加上自己大区、美导等费用,得加50%,这还不算广告费,如果加上广告的话,它最少得增加一倍,这样成本至少1.5折,然后给经销商,说是3.5折,但没有配送,不搞活动肯定卖不出去,所以给到经销商,一般是2.5折左右。接下来给门店,说是5折,很多时候不超3.8折。最后产品到了市场上,买一百送一百,其实也就是5折了。这样一个价格体系里,品牌商、经销商、门店,其实都没赚多少。”
而促使他有焦虑感的,可能还来自于比较,“比如走电商渠道,同样卖一百块钱的产品,传统品牌方成本是1折,电商则可以把成本控制3折,你想想性价比谁的高。在这种情况,很多经销商、OEM自创品牌,这就不用太过考虑成本,控制在三折就好了,是不是品质就好了。为什么这两年形成一些爆品,因为这些东西性价比高,现在消费者更加理性了,只要产品好用,价格合适,不管什么品牌都会买。”
所以,在经销商想甩掉品牌的豪言背后,或许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而在无奈的背后,则是市场面临转折的信号,也是推动改革的力量。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采用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