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经销商 » 正文

求生存的最后一步:自有品牌?

发布日期:2017-06-16 14:42   作者林桂珊
  一直以来,经销商在品牌商和终端门店之间犹如夹心饼干,并且随着渠道扁平化的施行,大的连锁终端与品牌商直接合作,品牌商通过电商等渠道直连消费者,可以说,在某些链条中,已经把经销商这个中间渠道忽略过去了。
 
  不过,近期某化妆品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却跟《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表示:“以后跟着品牌可能没有什么前途,成熟的大经销商会自己做自有品牌,中小经销商可能会联合做,把品牌的环节干掉了。”一直是别人想甩掉的环节,这次经销商是想甩掉品牌了吗?
求生存的最后一步:自有品牌?
 
  其实自有品牌经销商和门店早有人做,不过大多时候是作为“高性价比”的产品补充,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过在这里还原该经销商的表述就会发现,这次,自有品牌不仅仅被当做一个补充利润的品牌,而是对未来预期做了最坏的准备。他说:“如果哪天跟品牌生存不下去了,至少我还有自由品牌,至少还能养活这家公司。”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表示质疑,自有品牌真的能够成为经销商未来的寄托吗?对此不苟同的意见有很多,一位持反方观点的业内人士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品牌方要涉及到研发、趋势预判、服务等等因素,不是一个经销商找个代工厂一加工就能算品牌的。
 
  特别是屈臣氏对自有品牌态度的转变,更是让经销商和门店对自有品牌更加谨慎。
 
  也有观点指出,店里没人,街上没人,甚至商圈都没人,这仅仅是一个“高性价比”的自有商品能解决的吗?最主要还是在于如何解决让顾客爱上逛街、爱上逛店的问题上。
 
  那么自有品牌能否独挑大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从上述“干掉品牌环节”的大胆预测,话里话外可以听到了如今经销商深深的焦虑,对未来自身发展的焦虑,以及在现有渠道模式上,对产品竞争力的焦虑。
 
  首先从经销商自身来说,特别是对一些发展到流水5000多万以上的经销商来说,自身发展处于更进一步很难的瓶颈期,再加上压货的压力,让他们对未来开始有了最坏的打算。有人抱怨:“从15年起,就觉得买卖比以前难做,以为撑过16年就会好,没想到到17年生意更难做。原来生意做得小的时候,一年做几百万,天天下市场,虽然辛苦点,但是能看到希望,现在生意规模虽然上来了,不用下市场,但是运营成本更高,自己也比以前更累了。”
 
  品牌越大压货越多、毛利点却又越低的魔咒更是困扰着经销商群体,上述经销商告诉记者:“品牌越大毛利点越低,所以现在不管什么大品牌,经销商没有像以前那样抢着做了,现在一个经销商手上有一两个名品就够了。”他同时指出,雪上加霜的是,人工成本上涨进一步加重经销商的负担,比如经销商的毛利是30%,但净利润干好了也就6%,几乎没有纯利润超10%的,人员费用是最大的成本。“一个大区的年费用就是四五十万,得卖多少化妆品才能赚出人员的费用。”
 
  所以,经销商将目光看向自有品牌也算是顺理成章了,更何况市场上也有一些信号让大家看到自有品牌的机会点。比如有分析指出:“多家传统巨头在全球或在中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者放缓,甚至有部分企业经历了连续4年的下滑。巨头多将原因归咎于“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不足”或“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然而,纵观全球与中国市场,均涌现出一批迅猛增长的新品,这些耀眼的新星在逆势中崛起,疯狂吞食巨头的市场份额。”所以那些新品的逆势崛起,是否也昭示着,同样作为新品的自有品牌也有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从整个供应链来说,原有的渠道模式或让产品失去竞争力。“产品的加价率太高,性价比已经不合适,而且就这样厂家还赚不了钱。”
 
  该经销商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生产一个产品,10块钱成本,零售价就定到一百,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什么呢?品牌方投入10块钱成本造一款产品,加上自己大区、美导等费用,得加50%,这还不算广告费,如果加上广告的话,它最少得增加一倍,这样成本至少1.5折,然后给经销商,说是3.5折,但没有配送,不搞活动肯定卖不出去,所以给到经销商,一般是2.5折左右。接下来给门店,说是5折,很多时候不超3.8折。最后产品到了市场上,买一百送一百,其实也就是5折了。这样一个价格体系里,品牌商、经销商、门店,其实都没赚多少。”
 
  而促使他有焦虑感的,可能还来自于比较,“比如走电商渠道,同样卖一百块钱的产品,传统品牌方成本是1折,电商则可以把成本控制3折,你想想性价比谁的高。在这种情况,很多经销商、OEM自创品牌,这就不用太过考虑成本,控制在三折就好了,是不是品质就好了。为什么这两年形成一些爆品,因为这些东西性价比高,现在消费者更加理性了,只要产品好用,价格合适,不管什么品牌都会买。”
 
  所以,在经销商想甩掉品牌的豪言背后,或许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而在无奈的背后,则是市场面临转折的信号,也是推动改革的力量。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采用匿名)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