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的人对于什么样的品类能被称为小品类的看法不一而足。
河北邢台华尚永芳的掌门人张建平说了自己对于小品类的定义是:“我觉得小品类和大品类是伴生存在、相互驱动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在终端谁比较占优势,比如现在我们说的彩妆,这就是个大品类,而卸妆就是彩妆品类驱动产生发展的,这就算小品类。”
欣欣日化的老板董学磊则认为,从一个大品类分离出来、具有一定SKU数、在一些人心中已经有一定关联或者默契度可以称为一个品类的,就叫做小品类。比如护肤里面具有祛斑功效的可以叫做祛斑小品类,比如专门针对嘴巴的唇部小品类等等。
不过,虽然业内对于小品类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但是如果讲一个品类的具体名称说出来,大家做出的判断结果几乎都是一致的。

“市场细分,不做差异化怎么行?”
不管是在行业报道还是日常的采访当中,记者发对于渠道和终端来说,小品类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满足消费者基于基础需求之外的差异化需求从而帮助门店扩大经营范围,另外一方面又能培养出他们更多的以前未被开发出来的消费需求。
我们先看看大品类在门店当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占据了门店最主流的位置,最大头的销售额,品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同质化严重。而随着消费者对于产品功效更为专业和细致的追求,就使得小品类有了自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也因此,满足差异化需求这一点应该在业内早已形成共识。
而培养出消费者更多的需求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美妆工具来看看。以前消费者在洗脸的时候是用毛巾,后来出了洁面的海绵,就有不少消费者放弃了毛巾,后来门店当中又卖起了起泡网,因为其能打出更细腻的泡沫又能节省洁面的单次用量,又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增加了对起泡网的需求。
“聚合势力”让小品类发展迅速
但是,在专营店里,针对小品类所做出的活动却并不多,大多小品类也还只是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而没有做到力推。不管是代理商还是终端,“将小品类作为突出自己竞争优势”的时候,都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
记者有一次采访河南新颜美妆的庄岩,他所创立的自有品牌“自然知彼”产品线当中也有诸如蒸汽眼罩这种的美妆小品类,当时在谈及小品类该以何种形式发展的时候,他说:“小品类实际上是要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和特色的细分需求。小品类的发展,现在还总量还不是很大,但是市场需求尚在增长,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品类之间能够组合最好形成聚势合力,其发展空间很大。”
纵观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过的小品类:精油、原液、防晒、脱毛、卸妆、洁面、祛皱、祛痘、面膜等等。这些所谓的具备足够规模可以称之为“品类”的品类们,大多有这么三个出路:
1、作为补充品类与大品类相生相伴,长期共存,但因为需要品类互补无法占据主动地位,虽然发展现状良好,但是不大具备成为大品类的可能。就像张建平所说的彩妆和卸妆。
2、产品功能特性较为新奇,在终端能够火上一段时间,但是受到一段时间的重视之后,可能因为品类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所以火一阵就过了。董学磊将这个叫做“小品类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们的销量和受到的重视程度具有周期性的波动规则,比如防晒和脱毛,在夏天会迎来一个消费上升期,秋冬则处于下滑状态;还有一种说的是火过一阵就熄火了的,有一段时间将概念炒热了,销售额大大提升,然后进入这个品类的品牌增多,竞争加大,再加上体验周期长,消费者无法获得直观的使用效果,对这个品类的喜欢就变淡了。”
3、逐步被引爆发展成大品类。这里面最突出也最成功的品类应该就是面膜了,对于终端来说,面膜绝对是现在门店最重要的几个大品类之一,这个从护肤里面出来单干的品类,承包了不少终端门店全年的增长业绩。而董学磊预判在口红效应如此显著的今天,可能唇部产品也会成为日化行业分离出的下一个大品类。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记者发现,2013、2014年应该是小品类相对来说爆发比较集中的一年,或者说是较多品牌开始发力小品类的一年,也有不少媒体将2014年叫为小品类发展年。
而在三四年后的今天,传统日化行业的格局打破的速度正在加快,消费者较之前有了更为多元化的需求,这时候,小品类这个概念本身对于终端来说的意义会发生如何变化?什么品类能在消费意识培养之后逐步登上顶峰发展成为大品类?又有什么品类在虚火之下淹没在茫茫品类海?
本期专辑,带你听听渠道的声音,小品类:真旺还是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