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领域就呈现出沸腾的态势。即便政府一再管控一线城市房价依然疯狂上涨,煤炭、钢铁、造纸业的成本也一路狂飙……去年底,在纸箱等原材料一路猛涨之后,本土化妆品也扛不住了,不少品牌透露今年会涨价,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进口品在今年1月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降价。
这“一涨一降”之间,拨动着不少人的心弦,面对新形势大家到底涨还是降?
凯伊秀姚晨:凯伊秀的产品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涨价。

在如今的寒冬处境中,对凯伊秀来说,其实还是挺乐观的。因为一直以来,凯伊秀在产品品质方面都有着超强的自信心,且背靠Wipro集团,凯伊秀是完全不担心寒冬时会出现资金储备等问题。况且,经过10年的基础建设,现在的凯伊秀已经具备了稳固的市场基础,有资本以更加亲民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发力。
而“零售寒冬”的大环境,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刺激企业提升内功。一方面,它要求全面提高自身效率,研发效率、产品效率、团队效率、物流效率、促销方案效率等等,节约成本好过冬。关于这一点,凯伊秀可以说是做的非常好的。因为一直以来,凯伊秀都在努力改进和提升商品的配方,并在工厂引入了许多自动化设备以取代人工操作的环节,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凯伊秀不会通过降低产品品质去控制成本,希望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将更多的资源和费用投放市场上,去做一些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拥抱更多社交化平台等项目。
黄如辉:俏美人的价格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而发生改变。
彩妆品牌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同类竞品,不管是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大牌。一般来说,在开发彩妆品牌时,就会做好相关的生产核算,且在出定价系统的时候,企业一般都是比较谨慎的。他们会根据消费者的一些消费习惯去定,去考证消费者认为多少钱的单品是最合理的。
经过调研消费者心理需求以及其他需求发现,现在进口品不如前几年那样火热了,甚至现在的国内彩妆品牌也在慢慢“去洋化”。因为当下国内的消费者主群体,90后或者一些95后,并不会一味的去追求大牌,他们甚至可能会觉得“美宝莲”之类的大牌是“妈妈级”才用的产品。相较来说,他们更喜欢一些潮牌。因此,国内品牌在进行产品开发的时候,更多的会去借鉴日韩风彩妆在市场潮流方面的新变革。
而从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升方面来讲,国内品牌是否会涨价也应该分两块来说。一是已经投入到市场渠道的产品,企业不会在其零售终端上面来体现价格的变化;而第二种就是尚在开发阶段的新品,这些产品会有相应的变化,但也不会因为成本提高了之后就会按照对应的比例去提高零售价格,这是不合理的。
但价格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折中的,比如控制成本。像俏美人,实验工厂那边已经有30多年的生产经验,在供应商合作一块是比较稳固的,成本采购或者储存计划方面也是做得比较充分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而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另外,品牌在进入市场时,不论是流通渠道还是终端渠道,都可以通过一些较为优化的市场政策去消化一下。
夏成良:一直以来,ZFC的产品价格都不算高,且以后也会一直沿用这种价格体系。
在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品牌要涨价,主要是受到来自人工成本和包材价格上升的压力。总体来说,涨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种趋势。但不可能会出现说涨就涨的情况,很多企业可能会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比如利用研发新产品、升级现有品牌的手段去调价,而不是直接在零售终端表现。
而且,现在很多品牌都会往高价位品牌去做。为什么呢?这不仅有消费者乐意体验高性价比产品的因素,企业自身也有原因。毕竟,在如今的时代,做品牌靠的是服务。而要做服务,则一定要有人,有了人之后成本就相对提升了。所以,企业必须要将价格往上提,让价格空间变得更大,他们才有能力去养人才,去做服务,最后把品牌销量给做起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进口品集体降价的问题,国内品牌也无需太杞人忧天。虽然在以前,消费者大多热衷于进口品,并产生“进口品一定比国产品好”等先入为主的观念。但近几年,国家积极倡导民族品牌,并通过政策的扶持,让很多国产品牌脱离了靠劳动力复制的模式。中国产品质量慢慢有了保障,大家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相对于进口品来说,国产品具有上升空间大、服务品质好等优点,只要品牌商和媒体能对其进行正确推广和引导,就能走上正轨。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彩妆品牌现在必须要将品牌价值和文化底蕴给做足,并将其匹配的东西做好,比方说包装、性价比、服务。此外,彩妆还是一个时尚的行业,品牌跟时尚接轨的步调是否一致,其配套设施是否能支撑自身这种价位,也是需要企业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