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国产品牌的口红突然在B站、微博以及各美妆讨论平台悄然走红,甚至被许多网友称为“国货之光”。而这款产品最初价格几乎都在十元左右(同时还是全国包邮),也随着愈加火爆涨到了十五六元,引得消费者转战阿里巴巴囤货。
在知乎上,一位在用的化妆品当中国货和进口品各占一半的B站美妆UP主也表示,部分国货的水平非常高。她介绍:有一款眼线类的产品,沃尔玛有售,日本进口,119一只,然而它的好用程度完全比不上某国货品牌,甚至连包装都没有该品牌九块九包邮的眼线液有质感,使用感简直说可以甩日本的那款产品几条街,然而无论是微博还是知乎一提眼线类产品,第一个就是它,记者听说这东西在日本却卖60+,是国内价格的一般左右,估摸着可能大部分都用来付广告费了。
记者在对消费者进行采访的时候发现,很多消费者在倾慕国际大牌化妆品的同时亦对许多老字号的国货产品抱有好感。一位正在使用HR最经典的那款猎豹睫毛膏消费者就和记者吐槽,花了390从专柜购入的睫毛膏使用的时候竟然会晕妆,还不如三十块钱的国产开架睫毛膏,但是这么大一笔钱已经花出去了,放着不用就太可惜了,于是就只能在时刻提防晕妆的情况下坚持用完。
另一位消费者也是在使用过贝玲妃蒲公英腮红之后转投了谢馥春的怀抱,而后者的价格只有前者的七分之一。

是不是陷入了死循环?
似乎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大部分国货的产品价位依旧盘桓在中低档次,尤其是泛90后一代,对于国货一直有着这样的认知:太贵的不敢买,觉得全是为营销买单不值这个钱;便宜的又怕是粗制滥造用了会烂脸。
一位代理商就曾在朋友圈写到:有良心的国货产品也有,但是不好的标签已经在多数人心中达成共识,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所谓“匠心”,难能可贵。
这位不愿具名的代理商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低价的国货产品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具有一定的美誉度,这其中有几个特点,比如以肤美灵洗面奶、上海手牌蛤蜊油、友谊护肤脂、宫灯杏仁蜜这类产品为代表的经典“童年”系列,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小时候就接触过的品牌。因为有着回忆的这一层联系,使得这些产品在他们心中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具有优势的旧有形象,也可以叫做情节消费,因为熟悉的味道、简朴的包装都能够让他们想起除了化妆品之外的一些回忆。
因为前一类产品的属性,自然而然是以护肤品类为主,而另外一类,就是以火烈鸟的睫毛膏、谢馥春的鹅蛋粉、雅邦的口红这一类彩妆,除了价格都相对较低这个共同特点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平时在逛百货或者是专营店的时候,其实是很难看到这类产品的,因为这类产品走的多数都是流通渠道,所以只能够依靠口口相传来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
“你可以发现,这些产品的成功除了价格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基本上每个品牌只有一到两款产品是比较知名的,而且除此之外,可能多数人压根不知道这个品牌还有什么别的产品。”
在他看来,尽管品牌的某款单品可能已经在国人心中树立下非常好的形象,但是没有成熟的全线产品是一个硬伤,再加上缺乏持续的广告宣传,很难大面积打开消费市场,甚至消费者都不知道除了淘宝之外还会有什么样的购买渠道。
亚隆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斌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撇开那些专营店常见的品牌,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称之为良心国货的品牌,发展规模大多一般,更别说商业化和资本化的运作程度了,由此总给人一种充满了怀旧的复古情怀加上一点落魄书生的求生。而且那些靠着口口相传的好产品,在包装设计上也没什么优势。”
大牌路也难走
那位不愿具名的代理商手上也经营了几个国产品牌,其中还包括一个近两年迅速窜火的品牌A,产品的价位也远远高于前文出现的所有品牌的单品价格。“营销成本这么高,能不买的贵吗。”他一语点破。A品牌的横空出世在他看来截胡了不少品牌的市场份额,而在他看来绝大部分的消费都来自于营销,先是当红鲜肉代言,然后就是投放大量的电视、电影、综艺、广告,全方位攻占消费者的视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但是随着销量的增长,A品牌的口碑和美誉度却不够高,似乎还有下跌的趋势,而且关于定价的质疑也层出不穷,要填补轰炸式的广告成本,产品自身的品质和成本就难以提升,自然对于品牌和产品的信任感降低,再加上“国货”光环,产品评价优劣两边倒。
同时他还表示,现在有很多已经比较知名的品牌,持续几年十几年都坚持一个概念,说好听点是坚持自我,难听点就是泥古不化,用户体验是一年不如一年,真要说有什么口碑产品,却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就依靠那点名气,一直吃老本,出新品的时候也是盲目跟风,流行什么一下子就全都蜂拥而上,什么都能仿出来。大品牌多抄概念,小品牌则更是乱,设计什么的都和别人一样,这样子发展,难免会让消费者觉得国产品牌长时间止步不前。
“的确,产品要迅速吸引消费者就必须有足够的曝光点,相比于很多平平无奇的品牌,A品牌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拿下市场,依靠营销的道路无疑是成功的。相比起来,安于现状的老品牌,要走出怪圈反而更难,”他告诉记者:“而时时叫嚣着‘提升品质’的国货,恐怕离抓住二者的平衡点还有一段距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