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座谈会上各位品牌大咖阐述了行业痛点,思索出路,在这个链条里,终端的变化往往引导着上游的决策和思虑,消费者需要什么,市场需求的采集往往由终端反馈,就像会上有人说的那样“复购”势必将成为2017年面膜市场的关键词,记者亦深有认同,特别是在目前新概念层出不穷,品牌混战,营销噱头多,概念落地少的情形下,消费者对品类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形成复购多次的情形下,如要达成“复购”且多次聚客来店,渠道内的人士最有实战经验和发言权,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老问题添新问题,面膜的“功成名就”需要耗大力气
虽然在采访中多次问询大家感觉无话可说,这里的无话可说多少夹杂着无奈,不是没有言语,而是太多的繁琐不知如何细细梳理。南京辉永泓贸易有限公司张军就因为曾经代理台湾的某款面膜,最初还是非常看好其主流的品牌定位,但是因为其在国内的代理经常替换,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张军决定再缓缓,暂不做面膜。
一直与压力正面抗击的哈尔滨三星日用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国林则列举了在经营期间面临的问题:这个品类虽然品牌多,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鱼龙混杂,低价倾销。价格竞争、政策竞争以及准入门槛低等,让现阶段的市场很不好做。并且还存在区域表现的差异,其中气候是一个影响因素,消费观念也是,一时间很难扭转。比如,北方没有南方好做,年轻人都往南方跑,往大城市跑,因此消费总量少。像水、乳的性价比、效果以及持续性都比面膜好,可以替代面膜。
当然,盛国林的“替代说”是有区域指向的,另一方面,他则认可品牌效应,会打广告牌和做线下体现店的护肤品牌确实把面膜玩得挺溜,单次成本不高,加上好的体验感,使得面膜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其中的“体验”涵盖的内容就包括广告走不走心,产品设计和定位的时尚感,活动的娱乐感以及线上线下购买的便捷舒适感,是许多细节的促因才能让一个品牌在夹缝中壮大。
砍掉品牌,做精做专也是一种出路
有这样一群代理,在和品牌打江山的过程中和品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然这样的品牌也是在市场动作上先人一步的,记者最近参加了某品牌在上海的新品发布会,就发现有一篇创收显著的代理他们手头只做一个品牌,这个现象并不鲜见,事实上在2016年许多的终端和代理都在砍手里的品牌,一方面在去库存,一方面每个季度的末位淘汰工作继续进行。
山东东营鑫港商贸李长永跟随某品牌12年,开发网店100余家,曾经也曾接过一些护肤品,但是乱价多,服务跟不上,或者断货,多选品牌非常“烧脑门儿”,所以他将选品的标准锁定在几个硬指标上:不能浮夸地宣传销量;不强压任务,为代理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师、业务人员得靠谱,活跃勤勉,帮助代理维护好终端网点,在开发市场上将产品优势植入人心。做到这些才能让李长永有安全感。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品牌方的终端维护动作确实强大,细化到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的完善紧密契合门店特点和活动改进所需,使得其在区域市场上超越了许多大打营销牌的竞品。因此在环境复杂的2016年保持了稳增长。
在做单一品牌和少量护肤品牌的代理商中,他们都特别看中品牌的沉淀和在终端推广、维护客情方面的力度,特别是在体验式营销被一再提及的今天,哪家把细节处理得好,哪家就让代理们吃了定心丸。
管你什么价格战,高性价比高品质是顾客心中的王道
2016年的价格战确实已经把许多门店和代理弄得精疲力尽,很早就有人呼吁价格战就是恶性循环,但是变着法子玩的人不在少数。
内蒙欣阳日化李老板已经修整有一段时间,上半年她曾积极参与各种价格和打折,但是自秋季以来,反而开始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活动调整:譬如她意识到要精准锁定客群做活动,踩准消费者需求不仅仅是品牌方满足消费者的某种使用需求,自己也要先弄清楚。有的人只是需要某品牌某款清爽的面膜,就无需连带的把其余折扣产品推给顾客,这样的负面影响是:这名顾客的体验感不好,连带的折扣产品的定位形象会拉低,影响二次销售。而长期促销的打发也给顾客制造了经常在打折的错觉,进店选购第一句就变成了“有没有折扣,上次来还有折扣”(虽然上次这款产品并无折扣)。
“动销上,都在价格战,但是消费者不管这不折扣都会买高性价比高品质的。所以这是来年可以看清楚和明确的一个点。”湖南浏阳中心日化连锁戴秋来向记者反映:“面膜仍然摆脱不了冬季不好卖得困局,当然以此为突破点很难,还是要做高性价比和高品质,这样顾客的认可度才高。另一方面,面膜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不高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他们喜欢尝鲜,喜欢使用感舒适的面膜。国内品牌包装要改进,设计和名字上不要给人很雷同的感觉,这样没有鲜明的特色。门店的优势就在于体验感比较好。我们也会酌情选择一些使用感很好的面膜供消费者体验使用。”
至截稿日,记者已经发现下半年不少品牌的年度大会上都在发布新品,而材质、包装、配方都在迎合品类升级的需要,也在针对终端的需求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相信2017年是不平淡的一年,更多的品牌从沉寂中走出来,拥抱变化,迎来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