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营销 » 正文

没有大量预算,如何做消费者调查?

发布日期:2016-12-15 11:44   作者李靖
  关于消费者调查,这些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消费者调查没有用,因为消费者根本不会告诉你他想要什么。”
 
  这句话缺乏最基本的逻辑,这就相当于是说:“战场调查没有用,因为敌人不会告诉你他真实的作战意图是什么。”
 
  说这句话的人,完全是在用“调查没有用”,来掩盖自己诊断能力的缺失。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并不是调查本身没有用,而是大部分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就像军队情报机构的人收集了垃圾情报,并不是因为情报工作没价值,而是因为收集情报的方法有问题)
 
  最近正好在“14天改变计划”训练营中,有学员问我:“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项目,如何做消费者调查”,那么这篇文章就重新思考“消费者调查”这个问题。
 
  既然说了“消费者调查非常重要”,可为什么大多数调查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呢?
没有大量预算,如何做消费者调查?
 
  打开很多调查报告,你看到的内容是:
 
  你的用户中77%是女性;
 
  你的品牌美誉度53%;
 
  品牌知名度76%;
 
  61%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很看重性价比……
 
  这些到底哪里不对?
 
  先解释这两个概念:
 
  说到调查,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数据”。
 
  许多营销专业人士都很认同这种观念——他们认为营销调研寻求的就是一些准确的、被证实的数据驱动的结论,这是关于营销调研的传统观念。
 
  所以大部分时候,当我们想要调查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数据,获取大量样本,使用最新的统计方法,提供大量的分析报告。
 
  这种包含大量数据的报告,你打开封面的那一秒会非常期待(瞧瞧我们这几个月收获了什么),接着就会愁云满布,搞不懂到底有什么意义,然后想着改天再看。数据报告最终变成办公室的文件夹,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
 
  这就是很多数据驱动的调查——以广泛地收集数据为方式,目的就是证实一个观点,或者就是更加盲目地看看“我们有多少北上广消费者”、“我们有多少女性消费者”,最终得不到想要的洞察。
 
  但不能因为一种方法非常通用和常见,就认为它是正确的。实际上这种调查对目前快速变化的市场上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创业公司,参考意义非常有限。
 
  而我想推荐的,是另一种消费者调查思路——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
 
  它并不是广泛收集数据,而是想办法获取并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拿战场收集情报举例,数据驱动就是“此次战役,敌人伤亡率31%,撤退速度每秒1.1米”,而解释驱动就是“观测发现,敌人撤退时旌旗并不乱,大概率是诈降”。
 
  如果说数据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是为了证实观点,那么解释驱动的调查则是为了寻求新方案。
 
  说起来很复杂,我讲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你就明白了。
 
  (PS.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这篇文章不讲任何需要耗费大量数据分析、大量资金、长时间或者需要学习数学模型才会的方法,下面这些方法都是仅仅需要常规智力而已。)
 
  常用的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方法:
 
  独特行为观察
 
  “临界点”访谈
 
  寻找“镜像内容”
 
  相似行为分析
 
  1. 独特行为观察
 
  你要研究的消费者,在你假定的场景中,经常表现出什么其他人不太会做,或者不合理的行为?
 
  发现这些行为,然后进行归因,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路上开车,本来的双行线突然因为事故变成了单行线,很快两边有五六辆车相遇——两边排头的分别是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任何一方都不想退让,导致后面的车也走不了。
 
  你下车想要说服出租车司机倒车,应该怎么说?
 
  大部分人会说“麻烦让一下路”、“你不走我们也走不了啊”、“给我个面子”之类的,这当然不靠谱,因为说服的关键是发现别人想要什么,而不是说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所以你的任务很明确:你需要让“倒车”这件事,和面前这个出租车司机本身想要的某个东西建立关联,才能说服。
 
  好了,这就到了消费者调查阶段——如何知道出租车司机想要什么?
 
  当然不能走上去直接问:“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什么能打动你?如何让你倒车?”(这种行为就像很多公司自己选不出slogan,想要让消费者帮忙选一样无用)
 
  没有人能够真正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推荐的方法——独特行为观察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如果想不到,你就去观察一下),出租车司机经常表现出什么“独特行为”与私家车司机不同?
 
  比如我想到了:拒载、超车、找非主流路线抄近路、抱怨别人开车不专业、不喜欢开导航(比起滴滴快车司机)……
 
  然后下一个问题:表现出这些行为,是因为他想要什么?
 
  很明显,“拒载”、“超车”、“抄近路”等,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时间宝贵,每一分钟都是钱,所以要提高时间效率。
 
  “不开导航”、“抱怨别人不专业”等行为,意味着他们想追求尊严,体现自己开车技术好,是“专业司机”(我遇到过几个死活不开导航的出租车司机,这种行为类似于牛逼的演讲者不打草稿一样),除此之外,“超车”、“找非主流路线”可能也存在体现“专业性”的动机。
 
  接着说服策略就明确了,他们最想要时间效率和专业性,那么就需要把“倒车”的行为和两者之一连接起来。
 
  这个策略还真成功了,这是哈佛商学院谈判学教授亲自遇到的事,当时他尝试百般说服都不行,最终说了这句话让出租车司机倒车了:
 
  “两辆车中,只有你是专业司机。”
 
  上面说的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的基本思路——我们很难通过询问来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在意什么,但是我们假设他们的行为,尤其是经常出现的行为(比如出租车司机抱怨别人),会反应一个人的真正偏好。
 
  而你要做的,就是在想不出消费者想要什么的时候,先去想办法观察他们的独特行为(必须是独特行为啊,比如所有人所有时候都会喘气,你去做推测没有意义),然后推测出这种行为表现,一般意味着他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支持什么。
 
  比如你是做女性化妆品的,你就需要问自己:女人在变美方面、买化妆品、用化妆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产品功能和消费者想要完成的任务没有建立关联。
 
  这时候可以用“独特行为观察法”发现消费者想要的。
 
  这就是我推荐大部分没时间、没大量调研预算的营销人,经常要采用的第一种方法:独特行为观察法。去寻找(通过观察、回忆、小组讨论等)你的目标群体在完成某个任务时,有哪些很合理但不去做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来推断他们到底想要什么。
 
  2. “临界点”访谈
 
  大部分访谈直接问消费者“你觉得会喜欢什么?”、“你为什么购买?”、“你会买吗?”
 
  这些基本都是无效的,因为消费者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
 
  在07年iPhone上市的时候,优势麦肯(UniversalMcCann)曾经做过一个大范围的消费者调查,并以此预测:iPhone只会在墨西哥、非洲等不发达市场能够成功,在欧美发达市场不可能成功。
 
  比如有个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用一台便捷性设备来满足所有需求(比如既能打电话、上网又能拍照)?”
 
  发现墨西哥有79%觉得愿意,美国直邮31%,美国人对整合相机和音乐播放器的手机本身没什么兴趣。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查,却基本上符合了大部分人做访谈的方式。我们想直接通过询问消费者得到答案(最好消费者直接告诉我们什么能打动他们),但却忽略这个事实:任何的调查都不能直接告诉你答案,你只能用过用户在调查中的反应,推测出答案。(比如用户讲了某个故事,反映了某种偏好)。
 
  那应该怎么做呢?
 
  我推荐大部分访谈应该是:“临界点”访谈——想办法推动用户主动进入回忆故事的临界点。
 
  假设下面这张图是访谈者和用户的对话(绿色是用户),一开始都是一些短句,用户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没买过”、“还不错”),直到某些问题激发了用户的回忆,让用户开始主动回忆具体的经历和场景——这就是临界点访谈。
 
  几个月前,我曾遇到一个智能儿童机器人项目,要在产品上市前选择官网文案的主打方向(比如默认的是“主打上班时打开手机,远程看孩子”,利用儿童机器人的远程视频功能),为此,需要实施一个消费者调查。
 
  一开始的默认方法是:把头脑风暴想出来的文案,优选出5个,然后找一群年轻妈妈来访谈,问她们喜欢什么文案、什么文案能打动她们。
 
  这当然是没有用的,消费者怎么可能知道哪个文案有效呢?(如果让消费者选的话,“珍惜你身边最爱的人”这句话肯定比“怕上火喝加多宝”要喜欢,但后者却是更有效的。)
 
  而且这样问用户永远不可能进入访谈的“临界点”,主动开始回忆真实的经历和讲故事。
 
  于是我们开始询问回忆类的问题,例如: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最美妙的记忆是什么?”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最糟糕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你肯定为了更方便带孩子,买过什么产品,能讲讲有什么吗?当时是怎么听说的?为啥突然想买这个?”
 
  ……
 
  结果发现,很多妈妈的故事竟然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这些关键细节:
 
  “带孩子真是累啊,有时候感觉上班反而是一种解脱。”
 
  “有时候反而怀念过去的单独生活,现在旅行的时候也不安生。”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可能根本不想上班时随时远程看孩子——主打“远程看孩子”,应该是一个伪需求。
 
  再深入问,就发现果然,大部分真正想孩子的父母,更想早点下班回家。
 
  那么对于这种“临界点访谈”来说,应该问什么问题?
 
  按照营销需求,应该问这些方面的问题:
 
  (1)相关经历回忆问题——帮助你找到共鸣点
 
  (2)行为归因问题——发现产品主打诉求和痛点
 
  (3)影响来源问题——帮你发现营销渠道和方式
 
  结 语
 
  用任何的消费者调查方法,都不要期望直接从消费者口中得到答案,而应该从他们的行为中推断出答案(不论是行为观察还是访谈)。
 
  就像没有医生直接通过化验单来得到处方单,而是通过化验单和病人的其他行为进行推测,再得到的结论。
 
  而你需要的,就是更多进行“解释驱动的调查”而不是盲目的“数据驱动的调查”,通过消费者在场景下反应出来的行为,进行推断。
 
  说明:
 
  1,因为篇幅所限,本文仅涉及了两种我自己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比如相似性比较、“镜像行为”推断等),以后发现有读者需求再写。
 
  2,除了本文的方法,还有无数更加高大上的调研方法,但是操作复杂、需要大量模型、对数据要求高,连我自己大部分时候都懒得用或者没钱没精力用,所以没有涉及。
 
  现在讲的方法,更多地是利用大部分读者已经会的东西——比如职场上大部分人都有阅人能力,所以这些方法大部分是利用你已经积累多年的阅人能力。但大部分人都不会探索式因子分析之类的,不能利用既有能力,写了难以执行,所以就不分享。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