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进口品的大火来源于对国内产品重广告、轻品质的信心不足……
也有人说是因为有太多市场少见的产品,足以吸引消费者眼球……
还有人说可以帮助线下店铺提升自己的逼格……
从进口品大热后,关于它的讨论就再也没有消停过,代理商和专营店普遍持肯定的态度,但这样似乎又伤害了一些品牌方,那做还是不做?如何做?
渠道说:有人专注爆品、有人偏爱低价。
不信,你看——

爆品才是客单神器
“进口品,当然做啊,那可是个好东西。”俏姑娘化妆品店老板王磊从事日化行业二十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五十多岁的“潮老头”。他从摆地摊做流通起到后来开了9家店,再瘦身到2家,卖过几块钱的彩妆,也销售一千多的套盒,尝试过微商,也做过保健品,一直在随着市场走,但他觉得这两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给门店引进了进口品。
当《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询问到,俏姑娘店里进口品的SKU占比大约多少的时候,王磊是这么回答的:“产品有时候会变动,但一般情况下,稳定在五六款。”
“这么少?那应该是只做爆品咯?”记者问道。
“对,我做的都是爆品,”王磊介绍;“现在店里做的有5款,分别是芦荟胶、气垫BB、染唇液、口红和眉笔。”
“染唇液和口红都是只卖一个颜色吗?”
“是的,但是这两个颜色不同,主要是依照选定的口红颜色来改变,夏天的时候是橘色,九月的时候换成了西柚色,现在冬天要来了,马上就会换成复古红。染唇液的颜色和口红会不一样,但也是走受众比较广的颜色。”
王磊介绍,在他店里,芦荟胶是长久不衰的产品,不管其他单品怎么换,芦荟胶销售No.1的地位一直没有变过。“不管春夏秋冬,不管男女老少,芦荟胶几乎都是通吃,毕竟是万能胶嘛,什么时候都能用得上,价格又不贵,消费者买完东西就会带一瓶全家用,虽然每瓶有300ml,更换得还是很频繁,倒有点'大宝'的味道了哈哈。虽然店里也有国产品牌做的芦荟胶,效果也不错,单价还更低,但是销量却上不去。”尽管没有广告宣传,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进口品的认可度还是更高,用这种明星爆品带动销售的效果很不错,而且让顾客的粘性的提高了。
“既然销售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增加进口品占比呢?”
“之前也引进了一些国外一些品牌的产品,主要是二三线的,虽然也有一定的消费认知度,质量也还不错,但多是年轻人购买,我们当地年轻人不算太多,撑不起整个进口品,加上进口品一般折扣力度不会太大,动销动不起来。后来进行缩减之后,发现有这么几款够了,夏天就变成喷雾、防晒,冬天就改为面霜、护手霜。”王磊告诉记者,SKU数虽不多,但是这几款爆品的销售额一般能达到整个店月销售额的8%~10%左右。
走低端廉价路线
靓靓美妆的店主林晓红是一位八零后,大学毕业之后,她回到家乡,一个四川的小县城,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当地最好的一家百货(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家百货)的负一层开了一家小化妆品店。虽然地方小,店面租金可不便宜,三十平的店铺,每个月光是租金就要六七千,还不包括水电和人工成本。
当地消费者接触日化产品多是通过电视广告,刚开始做的时候,林晓红店里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国内排在二三线的品牌,因此好几个月都处于一个入不敷出的状态。后来进口品大热,让林晓红看到了“商机”。
“那时候店里生意刚刚好没多久,和一些顾客比较熟了,她们有时候就会给我提一些建议,比如XX牌子已经out了啊、XX牌子听说不错,你可以引进啊之类的。”林晓红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要想做好实体店就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认真聆听她们的诉求并且适当采纳它们的建议,而听得最多的,就是现在进口品那么火,你不如也去做做看。
当时是韩妆最热的时候,韩剧的带动、明星的效应似乎影响了整个县城的年轻姑娘,刚开始林晓红是不愿意做的,因为进口品一般拿货价都在5折到6折左右,如果平时店里还要搞个活动,那毛利率就很低了,加上店面本身面积就不大,坪效太低可就划不来了。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开始做进口品的是商城同一层开了一家专门做进口品的化妆品店。“当时他们一开张啊,我就觉得大事不妙,那家店是专门做进口化妆品的,而且多以单价较高的名品为主,本来我们县里消费水平就不高,但是那家店的生意却出人意料的好。”竞争对手的加入让林晓红感觉到了危机,她决定也在店里开设进口品专柜,而且为了避开直面竞争,只做低价产品。
说干就干,半个月之后在林晓红的店里就立起了进口品专柜(其实只是一个货架),地方虽小,但是东西可不少。从气垫BB、口红、腮红之类的彩妆,到黄瓜水、芦荟胶等辅助性保养产品再到面膜和水乳,应有尽有,而新引进的产品几乎售价都在百元以下。
她告诉记者,算上返点的话,进价大概在3折到4折左右,虽然都是低价产品,但是相比于动辄三四百的进口品更有优势。因为单价低低,但是进店人数和客单量明显增多,对比起来客单总价就高了。“我还会在店门口专门摆一张小桌子放一些进口品样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也算是和另一家店打个擂台吧。”
现在林晓红店里的进口品占比大约20%,尝到了甜头之后,她计划在年底提升到35%,未来可能还会做更多,但依旧会走低价路线。
在《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的日常采访中发现,尽管进口品的进货渠道不甚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但是为了将消费者从电商和海淘吸引到门店里,多数专营店对进口品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就像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的一句话:品牌用线上的低价透支了渠道的信任,渠道用更多样的方式和产品来满足更多的消费者自然也是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