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日本零售品牌MUJI(无印良品)宣布,要在中国展开新一轮的定价活动,即对门店内的部分产品进行又一次降价,而这次降价,已经是继2014年10月份以来的第五次降价活动了。
作为日本知名的杂货铺,在200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西单开出了第一家MUJI的门店。但是到了八年之后的今天,类似的名创优品早已经花开遍地,无印良品却依旧保持其“性冷淡”的风格,几乎只在一二线城市能够看到它的身影,似乎只有这样的地段能够与其身份相匹配,而店里面东西的价格,也是透着一股冷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息。

一包几十克的棉花糖在几经降价之后终于变成了9元(看起来不贵,可是一斤的单价大约要在60元左右),一个手提包(长得像装饭盒的)价格要600元,一个风格简单(是真的很简单)的数字钟售价达到400元……
尽管如此依旧阻挡不了文艺青年们对它的趋之若鹜,“难道不觉得没有Logo很美观吗”、“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人类的巅峰”、“性冷淡风让人分分钟嗨起来”,等等等等这样的评价层出不穷。但是很多人对它的感情还是又爱又恨,设计虽好,但是价格还是让很多人望洋兴叹。在改变了原有的供应链、降低了物流成本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波降价,作为无印良品最大的海外市场,这次调价对品牌的影响自然也是巨大的,有数据显示:最近一次新定价活动开始后的一周,销售额对比去年就上涨了170%,销量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咱们本土的日化企业来说,一般想要提高销售额,多会通过做动销(也就是打折)的方式来实现。现任无印良品上海总部董事总经理的山本直幸奉行的却是这么一句话——“因为打折促销会让消费者产生‘不打折不购买’的心理设定,这样不仅我们很累,顾客其实也很累”。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撇开品牌方,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想法。
消费者说——
“打折好啊,你没有听过一句话么?——打折就相当于不要钱”,《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了自己的一位大学同学,她告诉记者:“每次看见打折的商品,根本停不住手,化妆品打折要买、日用品打折要买,零食、手机壳、小玩意什么打折的都要买买买。”
这位同学算的上是一个资深买家,不管是在实体店还是网店、国货还是进口品,从贵妇级的蓝妹(LA MER)到最便宜的馥佩,都是她的“家中常备”。
而当谈到“降价”和“打折”二者何种更能够刺激起她的消费欲望的时候,她却犯了难:“打折难道不就是降价的一种表现形式吗?就拿你所在的日化行业来说,每次逛化妆品店,总感觉有那么一些产品是永远在打折、几乎从来都没有按照原价卖过的啊。”
她给记者介绍了一个例子(品牌名字本文暂且不提以“A品牌”带过):A品牌是国内这一两年来风头最劲的一个面膜新品牌。刚出来时,就在省台独家冠名了一个电视综艺,主要以节目口播的形式做宣传,但是当时取得的效果一般般,并没有真正打开销路,真正让他一炮而红的是请了一位国内当红“小鲜肉”做代言,因为是那位“小鲜肉”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位迷妹自然要为偶像的代言买单的。在屈臣氏里面,一盒5片的面膜零售价是59元,常年做得活动是买三送一,而其他的化妆品店活动力度大的时候会达到买一送一。
在用过之后,她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就再也不曾买过了。她告诉记者:“你看,如果按照原价走,一片面膜的单价大约要12块钱人民币了,相比于之前常用的韩国8~10元一片的面膜品牌来说,效果虽然不至于不可容忍,但是实实在在算是浪费钱了。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如果不打折买的话,着实是吃亏了。
但是同样,她也不是很能理解降价的套路:“好像都没有听说国产品牌有大肆降价的行为,不过国内产品的单价本来就不高,和国外品牌一比,就算是走高端的价格上总还差了那么一点点,要是再降价的话,就直接落到第二梯队去了。毕竟国外品牌可以以物流成本下降、关税下降为借口嘛,没有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要再有些国内品牌‘自贬身价’,那后果,啧啧,所以也不能提出太多要求嘛,打折就好了。”
经销商说——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相较于国外的那些诸如雅诗兰黛、兰蔻、倩碧的那种国际大牌,一个几百块钱的单品,在消费者心中它的购买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持平的。但是对于国内产品来说,就算产品是好产品,但是消费者在其使用价值方面也会对其大打折扣:国产的啊,质量肯定不过关,很多标准不达标吧,就算达标了,听说国内的标准比国外的低不少,很多添加剂国外禁止但是国内都可以用的呢……同时他也表示,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到消费者身上,每年都会有很多品牌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不合格”行为被曝光,不是说国外的品牌就没有出事的,前段时间的强生,这段时间的爱茉莉,不都是出了问题产品吗,但是消费者不认啊,野花总比家花香。
“而且你看看现在国内的日化企业每年要花多少钱在广告宣传上,最后不都还是消费者出吗?”从业十来年,对于品牌花钱砸广告做宣传的事情也表示能理解,毕竟是要扩大消费群体,但是这几年的势头越来越猛,甚至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你看看现在的新闻,一档综艺出来,动辄就能看到几千万、几亿的赞助广告,价值一款产品的利润是100块钱,那1亿的广告费就要卖掉一百万瓶的产品啊,而且一档综艺节目的周期大约是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又要开始参加新节目的招标,周而复始。”
在他看来,现在的消费者也不是傻的,这么到处做广告,费用最终还是要投加在消费者身上,假设一瓶爽肤水在门店售价为129元,消费就会想,广告做这么多,得有一半成本在广告上了吧。这时候消费者心里就会有一个自己订好的价格标准,超过这个心理价位,就不会进行交易,客单少了,门店就开始着急,只能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动销方式,使商品的单价到顾客的心理价位。门店利润降低、卖货困难,就开始抱怨经销商给的任务重,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品牌方的宣传成本付出去了,自然也对这样的销售结果不满意,再对经销商加任务量,恩威并重,做不好的换人做代理;经销商两头为难,至此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在考虑降价还是打折之前,本土品牌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快提升自己的实力,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这降价也不是,打折也不是,各位,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