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前些年,谈及面膜,众人必定是一副趋之若鹜、大为赞扬的笃定之态,大伙儿尝到了“面膜热”的甜头,因面膜而被挖掘的品类红利空前壮观,彼时,倘若说面膜排名品类NO.1,相信也不乏一大批拥趸站台。
而如今,当整个行业渐显疲态,而“面膜之热”也稍有冷静之时,再说面膜是品类王,恐怕有些底气不足了,特别是在“面膜逐渐沉寂”类似声音下,面膜是否稳坐霸主之位便无法仅凭看在眼里来说事,还得有具体数据和事实支撑。

红利被稀释,风光不再?
好端端地,为何面膜却被认为风光不再?
一方面,增速放缓,红利被稀释。随着行业对面膜品类的关注日盛,面膜品类红利得到充分发挥,经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面膜增速有所放缓,没有很明显的波峰,据尼尔森数据显示,面膜以27%的增速发展,事实上,比起爽肤水(增长率12%)、洁面乳(8%)、乳霜(8%)等,面膜增长仍旧突出。虽然面膜在众多品类中表现喜人,但是经历之前的快速增长,行业对其期望更高,不过,品类经历井喷增势后,常态化增长也属正常。
另一方面,各品类百花齐放、迅速崛起,风头被分割。近一两年里,被品牌、渠道商奉为黄金品类的除了日益见长的彩妆,男士、母婴等品类的发展也逐渐被提上日程。以彩妆为例,一直以来,彩妆素有“专营店难啃的硬骨头”之称,然而,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逐渐壮大,彩妆消费群体也呈现出低龄化特征。据百度发布的2015《百度化妆品类无线报告》,95后与00后的女孩们已经占据彩妆搜索用户总数的30%,其中近一成的彩妆用户是00后的小美眉。
除了有彩妆争风,男士、母婴品类也被视为品类中的潜力股。英敏特2015年发声:未来五年美容和个人护理用品的增长引擎预计将是男性护肤品,2014年至2019年期间将以14%或更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其市场价值将在2019年达到154亿元。其理由是,男性将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日常形象打理,加上不断升级的生活方式推动,以及日趋重要的社交需求,年轻和富有的男性消费者将会在护肤上花费更多。当然,这一预判仅适用于一二线城市,其他市场尚需教育。
而对于母婴品类,近年来不乏躁动,特别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整个母婴品类的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而这两年进口品之热中,母婴品类无疑也是重点发展品类之一。
彩妆、男士、母婴等纷纷争宠、各自较劲,使得行业甚至消费者关注度分流,面膜风头自然不敌当初,那么,从客观数据来看,面膜是否能担当“品类王”之称?
谁是品类王?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面膜市场处于萌芽阶段时规模只有59亿;2012年,该数据刷新为106亿元;2013年,面膜市场井喷至162亿元;2014年增长至250多亿元;2015年更是突破300亿大关,发展速度惊人。
2016年,中国面膜市场保守估计将达300亿元,甚至,面膜已成为中国唯一能抗衡国际品牌的品类。而在市场调查中发现,2012年,中国面膜市场销售连续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1.9%。
在彩妆、爽肤水、面膜、乳霜、洗发水等品类中,谁能摘得品类桂冠,还得看数据说话。据网络零售研究机构维恩咨询对淘宝、天猫、京东、聚美优品等16家网站监测,其对面膜、洁面、爽肤水等几大品类2015年上半年线上销售数据显示,面膜以10685件位居销售量榜首,同时以375050.9万元销售额排名第一。
可以看出,不论是销售量还是销售额方面,面膜都是当之无愧的品类王,面膜称王,仅半年则在线上卖掉37.5亿,而比起往年,面膜也依旧保持增势,前文提到,比起2013年,2014年面膜增速以27%排名增量第一。
另外,根据星图数据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的面膜线上交易额(监测了包括天猫、京东等在内的8个电商平台),可以看到,面膜的交易额实际上是在逐月下降,印证了“面膜沉寂”的说法。但据维恩咨询对2015年上半年线上数据的监测,面膜以37.5亿元的销售额、1.07亿件的销量遥遥领先,销售量排名第二的洗发水甚至不及面膜的一半,更别提同样属于基础护肤的乳霜和洁面产品了。
在过去的2015年,面膜为整个护肤品市场贡献了41%的销售额增量,尼尔森数据表明,面膜销售额增长达到16%。为此,《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了多名经销商,虽然外界多有沉寂、下滑之辞,但通过调查了解,今年,面膜仍然是门店销售额的重要功臣。
事实上,不论从销售量还是销售额来说,面膜品类王的地位实难撼动,只是,日化行业风云变幻,大伙的关注力此消彼长,而想要守住品类NO.1的江湖地位也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