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人的学习策略,献给各位追求进步的营销人。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企业,五到十年后,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成长结果?为什么有的人能拿到50万甚至更高的年薪,而有的人却难过15万甚至是10万大关?

我们完全不否认有的人确实有“背景”,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有更多一样背景的人,仍然有不一样的结果。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每个人十年后的价值不一样,十年间的积累不一样。而影响积累的,便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
带给我最大触动的,便是经历过几次甲方与乙方的轮换后,不同企业中人员的成长速度差距巨大。我曾在一家知名的世界500强外企工作了5年,仅仅做到了团队主管,工作能力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外,回头看,真的是乏善可陈。而当我加入一家咨询公司的时候,我发现刚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居然在给我原来公司的领导的领导写解决方案。这让我无比诧异。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研究人和人成长的差异。当我再次回到甲方——一家央企的时候,我发现这种差距更大。正好此时开始学习心理学,对于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这时才发现,导致成年人成长差异的,除了个人动机以外,更多的是每个人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差距。
如何快速的成长为行业或领域的专家?这便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总的来说,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的成果是,别人10年的经验,你可以在5-8年内完成积累,但不是1-3年,更不是3个月;这里讲的是方法,不是灵丹妙药。简单来说,三条建议:
1、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稍作深入,也许会让你有新的认识。这里说的是知识梳理,不是简单的个人总结,更不是给领导做汇报,而是自己给自己做的,在某个领域的知识梳理。
先做一个讨论。什么导致了人和人之间的价值差距?有人说是能力,或者说是素质。那么什么是能力或素质呢?百度百科中对于能力素质的解释是:在任务或情景中表现的一组行为。我们不去纠结这个定义,在企业中,对于能力的定义基本可以达成如下的一致: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无论你是博士还是博士后,搞不定经销商,销量上不去,从销售的角度来说,你的能力是不高的。由此却带来下一个问题: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有效的解决问题呢?有人说是经验,是这样吗?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是做销售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于一个区域,特别是区域大小到了一个省区,甚至是更大的区域的时候,如何管理?又特别是初到一个新的区域的时候,如何管理?这便有效的体现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
我想每个做销售的人,都各有各的招。有人习惯先去摸市场,看看市场的整体状况,再做决策;有人习惯先搞定大客户,这样新官上任就能稳定根基;有人习惯先看看历史销售数据,做个简单的排序分析,然后再去有的放矢;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招数,便是大家从业以来对于区域管理的经验。这些做法、经验对吗?都对,也都不对。
为什么呢?碰到以前经验期类似的环境,类似的问题,问题能解决,就是对的;但是环境一旦变了,或者问题变了,套路不管用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时候的经验就是不对的。而在现实中,具有前后完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问题,概率很小,也就意味着如果硬套经验,是不管用的。这其中的缘由,我想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理解。
那么如何来做呢?套用马云的一句名言:成功的经验千千万,失败的原因没几个!如果我们善于梳理,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更不是应付领导式的汇报,你会发现,区域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有迹可循的。例如,思码的方法论里,总结了一张“四面八方图”:
即对于一个区域市场,从四个维度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对于市场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可以确定市场的主要问题,进而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所以说,这里的知识梳理,不是简单的个人经验总结。感觉是一回事,真正系统的知识梳理是另外一回事,完全不属于一个等级。如果你有意的、经常性的通过工作经验及学习去梳理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你便对于该领域的认识具有了系统性。通俗的说,基本上什么状况你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要强调的是,如果想更快的成长,绝对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积累,要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前进,所以学习很重要。学习过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做进一步的梳理更重要。
这便是第一个方法,有意的去做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的主要方式包括:画知识结构图(如“四面八方图”),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写作,以及教学也就是多去教别人,他们都在无形中主动或被动的促进了我们的自我知识结构梳理。特别是后两者,因为你在描述给别人之前,最起码得先自己搞清楚吧?这就促进了我们的知识梳理。
2、找个愿意教你的好师傅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何拜访新客户?
我想只要是做销售的人,应该都有拜访新客户的经历。如何做呢?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培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基本的流程和方法,以及注意要点。
记住这些以后,你就会了吗?有人说,需要大量的练习,多拜访几个客户就会了。那么练习过程中你知道什么情况下就算会了呢?你怎么知道你某次的成功是偶然性的成功还是你真的掌握了技能后的成功呢?有人说那就多试几次,如果都管用,应该就是学会了这个技能。那需要多拜访多少个客户才会呢?
且不说需要额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关键是我们丢不起客户啊。没有那么多的客户让我们拿来练手啊。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事半功倍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找个师傅,找个有能力且愿意教你的师傅。
做个简单的理论解释。技能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模仿,模仿是人天生的本能;如果将模仿拆分成步骤,并总结成一个理论的话,技能学习的最佳方法可以参照1-7-2原则,即:某种技能的掌握,在时间上的分配如下:10%的时间用来学习必要的知识,解决知道的问题;70%的时间用在工作实践,解决是否掌握会用的问题;20%的时间用在学习反馈、交流与分享,用来解疑答惑及更好方法的交流分享。
但是要注意,1-7-2三者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关系,也即不是说你先花10天学习,然后用70天练习,最后用20天反馈交流;而是说这是一个交叉螺旋逐步上升的关系,也即一开始你需要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基础,然后去实践,大量的实践过程中,老师的反馈与辅导至关重要,成为影响你第一阶段学习效果的关键。有了老师的反馈辅导,你需要按照总结的经验再去实践,再被辅导;到了一定程度后,你会再次遇到瓶颈,这个时候你需要进一步温习旧的知识或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是再次的实践与反馈的循环;几个轮回之后,你的能力便会有显著提升。
技能的学习,其目标是会做,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反馈和辅导是关键!所以,师傅很重要,重要的地方在于他的示范,在于你练习过程中他给予的反馈和指导是最重要的。
3、多参与多实践,不要做旁观者
做培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对一切讨论、练习等活动都不屑一顾,感觉这些都是小儿科,我都懂。
我曾经的一个领导,就是这样的状态。我曾给他讲过一次学习策略,开始的时候我建议他参加一次正式的培训,会有更深的认识,他的答复是:没事儿,你直接说吧!我知道他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我见多识广,没啥新鲜的,你说出来我就能明白。我只能照做,应该是“照说”,他的预期反应和我的预期一样,我知道他的内心独白:就那样。
后来一个巧合的机会,他参加了我给另外一个培训班开场时的一个活动,活动结束总结时他最后一个做了发言,他说:刚刚这个活动,开始的时候,我是比较不屑的,觉得这不就是个游戏吗,游戏背后的要讲的道理我都懂,所以一开始没有怎么投入;没想到一轮过后,比我想象中的结果居然有巨大的差距,这让我开始投入,但是还是没有想到,即使几轮过后,结果仍然要比我想象中差很多,游戏结束时,让我有了非常深的感受……。
所以有些成长,是经历过后的成长。是书本上学不来的,是需要你的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到的!这便是意识,大家常说的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客户意识,便都属于意识的范畴。这些意识的培养,听明白了和体验过,完全是两个量级。一个叫知其然,一个叫刻骨铭心!
整体来说,如果你能够做到上述三点:养成知识梳理的习惯,再次强调,不是简单的工作总结,而是某领域知识点的系统梳理;找到一个好师傅,多看他的示范,多让他给予反馈指导;多参与多实践,不要做一个自以为都懂的旁观者,用心去感受。如果做到了,将会让你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
三个建议,其实相辅相成,其背后暗含了一套方法论,下期再和大家分享!
转自公众号 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