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从来就不缺少娱乐,泛娱乐化时代下也衍生了各式各样的营销模式。尤其是2016年,IP,借势,直播,VR/AR等新鲜的营销方式:粉丝经济+新科技,铺天盖地,甚至不给你拒绝的机会它就泛滥在你的周围。
那么,这些新生的营销热潮真如表面呈现的那样无懈可击吗?

IP,热到烧脑?
“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直译为“知识产权”,通常我们所说的IP是指那些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可开发潜力巨大文学和艺术作品,但是IP从2014年进入观众的视线直到今天,人们对IP的定义越发模糊了,我们不能仅限于文学艺术领域,不能限于网络IP、体育IP,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一早醒来还会出现哪个领域的IP。
2015年可以说是IP的盛世元年,各类电影出现的大IP,各类电视剧,各类网游……层出不穷,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小说IP改编作品有20部左右,2015年有40多部IP改编剧。过去的这两年IP热基本上是集中在影视、网游领域,而到了今年,IP热有增无减,甚至拓展到更大的范围,在网络上走红的人叫网络IP,在里约奥运会上走红的游泳远动员傅园慧叫体育IP,想想这篇文章如果红了我是不是可以叫媒体IP了呢……总之IP开发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都是时下市场营销最热门的方式之一。
乐视影业高级经理梁女嫣曾说到,“IP热”本质上看是粉丝经济效应,粉丝数量及粉丝类型是投资方选择IP时最看重的因素,数量大意味着转化为观众的基数大,粉丝类型更集中则营销效率更高。
粉丝效应,那这意味着什么呢?投资方在选择投资时会倾向于量的选择,往往就会忽略掉对质的追求。
即便是2016年IP热度不减,但是已经是槽点频频了。在影视领域,根据猫眼电影实时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今年7、8月份两个月的票房总收入是83.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7亿元,然而上映的电影却比去年多了4部。犹记得去年上映的《老炮儿》中,吴亦凡饰演的小炮儿受到粉丝的狂热追捧,今年夏天他主演的青春校园题材电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在上映前其造势阵容之强大让人为之期待,最后该电影却以1.52亿元的票房收入惨淡收场。向经典致敬经常会被拉到台面上宣传,但是当观众从感性回归到电影本身时,若电影没有比IP吸引人时,结果只会惨淡收场。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IP还能红多久?如果只是单纯的商业炒作,急功近利只会雁过无痕,在IP的基础上学会创新、突破,提升品牌价值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借势,无孔不入?
何谓借势营销,就是将营销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让消费者在这个环境里了解并接受这个产品的营销方式。
在现代社会,每天层不出穷的热点都会被披上营销的外衣,只要是能搏得眼球,借势基本上是毫无禁忌。毫无禁忌意味着肆无忌惮,也意味着可能会触碰底线。
在里约奥运会期间,借势营销一度泛滥,大到知名品牌,小到小餐馆。凭借奥运会本身自带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各式各样打着为奥运加油旗号的广告铺天盖地,看起来诚意十足。
随后王宝强事件被曝出,一些不良商家以此为噱头,打起了营销的念头,最后却惨遭各路吃瓜群众围攻。
同样是借势,为什么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呢?别忘了,吃瓜群众不仅仅会吃瓜还会挑瓜,水满则溢,过犹不及,借势营销的底线既包括法律层面也涵盖伦理道德。有人说,品牌就是一个“容器”,你给它装美好的东西它就是美好的,你给它装低俗的东西,它就是低俗的。没有下线的营销,只会把品牌推向深渊。品牌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急功近利、盲目跟从热点的结果就是:热点多龌龊,你就有多卑鄙。
直播,无直播不传播?
直播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摆脱了图片和文字简单、局限的传播效果,更具时效性、互动性,而其成本低廉更是掀起了全民直播的热潮。
从5月份,欧莱雅在戛纳电影节上实时互动直播的明星化妆、走红毯到现在的9月份,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直播营销真的是一浪比一浪高。在刚刚结束的广州美博会上很多参展方都加入了直播的元素,有一家网红潮流直播体验店竟然动用了70个网红轮流现场直播,花这么大的成本就一定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吗?有关专家预测2017年上半年将是直播元年,直播很热,但是热闹之余达到的营销目的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呢?
目前,网络直播传播的内容参差不齐,碎片化,娱乐化、甚至是以低俗趣味性的内容博众人眼球,以直播作为营销手段如果缺乏可看性就达不到传播目的。可看性的看点在哪里,这一点很重要。说到底直播只是一个承载信息的载体,至于传播内容还需要品牌自己把握。有的品牌不注重信息内容的传达,只是一昧地制造爆点寻求关注度,从这一点上来说,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做到短期的网络效应,长久之计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
VR+AR,虚拟成为现实?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有人说这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次重要变革,一个可以把人从现实世界带入虚拟世界,一个把人从虚拟世界带到现实。
9月6日,京东发起并成立了电商VR/AR产业联盟,联合了30多家VR/AR上下游企业,从VR、AR的硬件设备厂商、算法及系统制作商,到内容供应商,涵盖了完整的VR、AR生态,京东通过品牌、营销、运营、金融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为VR、AR企业提供全面支持。不难看出,京东已经将此项技术作为未来竞争的重要战略部署。那么,在未来真的可以实现虚拟即现实吗?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VR技术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时至今日它的消费式体验还是停留在视觉上的体验,在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上还是无能为力。即便是与AR技术相结合能够带来五官上的全面体验,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是,技术是否成熟,是否能百分百实现如现实般的体验感受。比如说,化妆品的体验,消费者如果想知道某一款BB霜涂上面部之后的舒适度,此项技术能实现与真实感受的零差别体验吗?
其次,在设备普及方面,这是比较致命的弱点,即使是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设备,但却并不是消费者而想买就能买的,现在市面上,先不论VR设备的应用途径,一个便宜的VR一体机设备报价就上千,好一点儿的报价要几千甚至是上万。普通消费者估计就负担不了这么昂贵的价格。
最后,VR和AR代替不了线下购物的乐趣,还原不了真实存在的事物。逛街+购物这一生活模式从古至今都不曾被改变过,试想一下这项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生活完全代替了,那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况且,就目前来说,VR/AR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想要像3D技术那样普及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不得不承认,IP、借势、直播、VR/AR这些营销方式的出现对品牌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且不少日化品牌也已经试水或者准备试水这些营销新姿势,那么一定要记得细细斟酌这些营销热潮引发的问题和本身自带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