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篇前,记者想问一个问题,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品牌营销有那些?
是逼退了王老吉的加多宝,还是卷土重来、满满情怀的SK-II ?
是杜蕾斯的避孕套套鞋防雨,还是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坚果手机?
是靠三里屯试衣间又火了优衣库,还是一推新品就证明新品失败带动经典款销量的可口可乐?

不以销售为目的的营销都是耍流氓
电视营销大概是接触消费群体最多的一种营销方法吧,这类营销主要以广告形式为主。停留在八零后、九零后脑海中最熟悉的一句话:只要九九八,XX带回家。这简直是互联网还没有蓬勃发展起来那个消费信息匮乏的时代,我们所接触到的最具有洗脑性的广告台词了。
尽管这类营销方式饱受诟病,但是2016年6月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中国电视购物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电视购物总销售额399亿,与2014年相比,同比增长13%,仍有32家电视购物频。
除了这种一天14小时,一轮40分钟的广告轰炸,电视广告类型还包括电视媒体投放,比如节目冠名、特约播出等等,在评估回报之后,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2014年《非诚勿扰》的冠名费达5亿,《中国好声音》从的冠名费从6000万到2亿再到2.5亿,改名《中国新声音》之后更传超4亿,真正可谓是高付出了。
另外,电视剧中强行植入产品广告和台词、综艺节目里插入口播和品牌环节,也是电视媒体发展出来的营销方式。比如电视剧看着看着男主就生病了,这时候总能看到一盒绿色的感冒冲剂,又或者是女主工作的公司就直接是最大广告投入商的品牌。更勿论是综艺节目中XX送面膜、喜欢就XX一下这类强行插入的口播和小环节。
当然,不管是一条一条滚动播放还是时刻提醒的植入广告,电视媒体的超强直观性已足够让品牌方重视,不然不断砍品牌砍代理商的宝洁,怎么又加大了电视媒体的投放力度?
互联网为了广告也是拼了
“废话就像头皮屑,消灭就用XXX。”
“国际抗饿大品牌,XXX燕麦牛奶。”
《奇葩说》第一季应该是算是真正将网络综艺的广告打得淋漓精致的综艺节目了,节目主持人马东来自“体制内”的CCTV,但是一口广告打得可谓是“清新脱俗”。第一季开始就不断人质疑,一个以辩论为主的网络综艺,冠名从食品饮料、到服装洗发水,甚至还有手机汽车,不仅“金主”来源无厘头,口播也是张口既来难有重复。颠覆了既有的网综广告认知,《奇葩说》微博下不少网友评论“口播广告还是马东最强”、“马东教你好好说话”,也许上一秒还是全场沉浸在走心的话语中,下一秒就切换至广告环节,即使如此,依旧不少人表示“马东念广告成了期待节目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节目点击率还是品牌回想度都节节攀高。
当然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让人期待的不仅仅是网综这一小块,品牌的视频营销也是玩出了花儿的。
反应当下社会剩女生存处境的SK-II广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将很多女性带入品牌塑造的价值氛围当中,像是要呼吁女性的独立自主,在网上获得了不少共鸣,尽管如此,大部分人也只是消费了这样的情感,并不会真去专柜买一千块钱用俩月的神仙水。
视频营销不受广告时长的限制,可以更好地传递出品牌的观念,辅之以明星效应、情感投入也愈加变成受品牌青睐的营销方式。梁朝伟拍摄的《眼》、《不怕黑》,六神《花露水的前世今生》,或趣意盎然或深情款款吸引网名的自然转发观看,获得品牌曝光度。
先定一个小目标 比如 借力打力
要说借力打力的营销方式,一定得提提ip和借势。
在日化行业,与ip结合得案例不胜枚举,尤其以在包材上进行更新的形式泛滥,与《功夫熊猫3》合作的牙膏品牌、和《魔兽世界》合作的洗面奶、与电视剧合作的各种品牌明星套盒。将大众喜欢的优秀ip与产品相结合,拓展其商业价值,一方面先帮品牌提供舆论话题,另一方面,依托ip的受众维持产品的热度。
利用ip就像是社群经济的分支,针对产品的特性瞄准相关受众人群的对应ip,但是也略有不足,毕竟经久不衰的ip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品牌都只是粗粗利用ip热点引领一小段时间的风潮,与品牌合作更迭速度快,多以“限量”、“限时”形式出现。
与投入大价钱的ip相比,借势营销倒像是一个“碰瓷行为”。
杜蕾斯应该就是借势营销中的佼佼者了,北京大雨冲出了杜蕾斯鞋套、欧洲杯帮你"守门"、高考前夕自创作文命题,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的杜蕾斯营销人可谓一步一步将其做成了借势营销的典型,就连没有借势的时候,广大网友还一同帮其出谋划策。
以一件社会热点事件为起点,发挥出广告人无限的想象力,王宝强离婚事件,不少店家打出招牌,名字带“宝”带“强”半价优惠,长得像王宝强一律免单。这种类似“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广告模式近年来赢得了众多媒体人的追捧,不需要过多专注于如何制造热点,只需要借助热点事件进行自我炒作即可。
但杜蕾斯只有一个,大部分品牌都过度地消费了热点事件,女排夺冠、舒淇结婚可以说是最近被借势得最厉害的两个事件了,可却不见有什么品牌异军突起。可见当所有品牌都开始抢流量的时候,如何在原有事件基础上,挖出与自身品牌或产品更深一层的联系则变得更为重要,不然很容易泯然众人矣。
平台营销来势汹汹
如果说借势营销是借力打力,那么平台营销则更像是大家一起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每一种营销方式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公众号、直播,营销的魅力就在于文章这一小段的小标题即可以取做平台,换成内容、借力、互联网都是一样的。
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比仅发布文章的公众号要更受到用户青睐,会玩会笑的主播也比只对着麦唱歌的主播更有人气,必须依靠优质内容获得消费者认可。
从大众化的直播平台跨越到以淘宝、聚美推出“边看边买”的信息直播方式不过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现在连优酷这种视频app也推出了类似功能。
美宝莲邀请angelababy、欧莱雅实时追踪电影节、SK-2也邀请薛之谦大谈理想。消费者乐于与在消费过程中与主播门互动,媒体们也找到了更好的方式将流量变现。平台性的营销方式不仅能帮助品牌短时间获得大量关注度,还能以最快速转化为收益。“直播+电商/微商”的一跃成为现在最新鲜的营销方式,甭管是网红还是明星都开始利用这座桥梁实现售卖目的,使其变成新的营销价值洼地。
尽管所有的品牌都在谈营销,可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且看后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