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彩妆 » 正文

国货美妆能否撑得起消费升级的浪潮?

发布日期:2016-09-21 09:51   作者韦佳杏
  目前,中产崛起、消费升级几乎是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的话题,那么,这个消费大潮对化妆品行业有怎样的影响?化妆品产业链条上的上中下游,在此趋势下,应该保持怎样竞争力都值得我们仔细探讨。
 
  据媒体报道,去年国庆七天长假期间,共有40万中国大陆游客赴日旅游,消费总额约合52亿人民币;全年访日游客约达500万人次,总消费约800亿元人民币……此外,跨界线下零售店如名创优品、诚品书店等,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情景销售或生活方式,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一行列,逐渐形成趋势……更别提更早之前的“日本马桶盖事件”,以及吴晓波就此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中产为何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盖》及其后续事件发酵……
 
  现在,去香港、澳门扫货已经成为靠近香港的地区众多民众的一种购物方式,日韩已成中产们的购物中心,翻山越岭去欧美买电饭煲亦有之……
 
  这些现象背后,究竟原因是什么?
 
  国货美妆能否撑得起、把得住这波高消费的浪潮?
国货美妆能否撑得起消费升级的浪潮?
 
  中产崛起
 
  在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际品牌垄断的几十年里,一众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依靠大量价格低廉,性价比高的产品,一步步收复抢地,夺回越来越多的本土市场。然而,从以上种种现象透露出的信号来看,中国消费者已经部分进阶到了一个新阶段——中产阶级,本土化妆企业如果不重新考虑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新形势,想办法抓住这部分消费者,只怕将会错过一个化妆品市场的新时期。
 
  此话怎讲?
 
  据2014年《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宜信财富发布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的定义,符合以下几点的人群可归入“中产阶级”。这些标准包括:1、生活在城里;2、25岁到45岁之间;3、有大学学位;4、专业人士;5、年收入1万-6万美元。按这一标准来看,中国有非常大一部分人口已被列入这一阶层。
 
  目前,各大相关机构对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说法不一,因此,对这一阶层的数量也很难确定。2015年瑞信财富报告的中国中产阶级人数为1.09亿人;而同年CHFS调查数据测算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实际为2.04亿人,远远超过瑞信透露的数字;而马云更认为,中国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已达3亿……
 
  如果说这组数据还太过宏观,那么居民收入可能是更直观的体现。据新闻晨报年初的报道,2015年前三季度,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8元,预计全年有望突破5万元,而10年前,这个数值仅为18645元。这里举例上海,虽说是全国成长性最高的城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整体收入水平变化情况。虽然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不同,但对于这一阶级的崛起,显然已是很多人的共识。
 
  中产的消费观
 
  中产阶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为品质买单。基于收入与消费意识的提升,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观也随之升级。
 
  结合媒体调查报道以及各大数据公司公布的信息发现,更多的中产阶层愿意购买价格虽高、但品质出众的的高端产品,更重视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快消品的销售将由中高端产品驱动。
 
  实际上,抛开数据,仅从消费者结构的变化就不难得出上述结论。进入2016年,90后当中最年长的一批已经迈进26岁——新一代消费主力在逐渐形成。而生长在相对富裕年代的90后、00后,并不信奉“物美价廉”、“便宜大碗”的消费观念,而更重视产品的体验和品质。他们也是中国未来中产阶级消费观念改变的一大原因。
 
  去日本买马桶盖已经成为一个老梗,但实际上漂洋过海去扫货的消费者,却一波接一波,从未止步。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正是大批国内消费者在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而这其中,化妆品则是其中最热门的品类之一,这恰恰反应出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局限与未来可能的成长空间。
 
  化妆品亟待品牌升级
 
  多项数据表明,从2014年到2015年,在跨境消费额最高的排名中,化妆品都是仅次服饰和母婴产品的第三大品类。近两年,京东、天猫、苏宁、国美等大批国内购物平台都兴进攻海外。其中苏宁收购LAOX后风声水起,天猫国际、网易旗下的考拉海购、京东全球购以及国美海外购,都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火爆之势。国家为了满足这一消费需求,也频频出台降税、限额、离境退税等新政。
 
  这样的形势,对于国内化妆品企业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回顾过往,入行门槛相对较低,而利润可观的化妆品行业,借时代红利度过了美好的十数年,在供求不平衡的初期阶段,大批化妆品企业体会到了“皇帝女不愁嫁”的市场待遇。
 
  但如今汹涌的跨境消费热和低迷的国内化妆品市场,正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化妆品品牌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端化妆品的需求。如今面临国际品牌的竞争,国内化妆品企业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近两年大环境低迷,国内化妆品市场逐渐饱和,国内许多化妆品企业明确感到增长乏力。一面是国内市场的黯淡,一面是对高端化妆品的旺盛需求,不难看出,国内化妆品品牌如果没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把以重渠道、产品中低端化、以量取胜的经营模式,转化为品牌化、高品质、高溢价的经营模式,则很快将在新市场发展阶段失去竞争力。进一小重视品牌的构建,加强研发,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国内品牌在未来这场可能的“恶战”中,唯一的出路。
 
  吴晓波在文章中曾希望,“中国制造”的明天在于让中产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实际上,这同样也是对化妆品行业说的话。套用这句话结尾,我们希望“‘中国制造’的明天在于让中产不必越洋去买化妆品,更要让外国人来中国买化妆品”。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