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已至,沐浴露、洗发水等家庭日用品迎来消耗高峰期,但在过去两个多月以来,终日奔波在化妆品专营店一线的老贾,却切身感受到巨大的寒意和疲惫。种种信号在提醒着他:往年产生销售的黄金季节,火热不再,实体店的洗护零售几近“冰点”。

事件缘起:一位代理商对“百城联动”之后的总结
还得从上个月21号老贾发布的一条朋友圈说起。从5月12日~7月20日为期68天,太原美中美公司从潞城丽都化妆品店开始,正式打响了2016年某洗护品牌在当地百店联动的第一枪。
“参与店家30家,定购2万套餐35个,总销售额为70万,产生韩国游名额35名,九寨沟旅游名额35名。我司为本次活动投入资金21万,平均每个2万套餐投入贴花,旅游款6000元,我司只得到14000元,投入人员13名,马不停蹄地在各家启动活动,做陈列、动销,做了大量的工作,活动产生的销售前五名:第一名为潞城丽都,销售10万余元,产生韩国游名额五个;第二名是壶关晨记;第三名是黎城丰彩;第四名是河津好女人;第五名是长治县恒丽……”
参与店家的数量与原定目标相差悬殊,公司人力物力投入巨大,面对这张成绩单,明眼人都能预见这场“百店联动”有限的收效。对老贾这样一位二十年有余的老代理来说,前期准备已经充足,拿到这样一张成绩单,问题是出在哪里?
“即便我们对消费者(有)买一送一、买二送四的力度,对店员(有)韩国游的诱惑,每天发放的贴花、全部包店的布置、韩国游基金的鼓励,我们依然在市场表现方面成绩平平,每天的销售寥寥无几,民众的参与感不强,这证明我们的市场是多么的疲软,零售店是进入了多么漫长的严冬。”
该有的都有了,依旧市场表现疲软,最直接的就是店家也不接招,这一点也得到了同为山西专业洗护代理的李少波的认可。早在去年7月,晴映商贸为鼓励店家订货下单,主动把门槛降到三千二起订,并附赠空调等优惠政策,直到十月份以后局面才有所缓解,现如今李少波告诉记者,市面上洗护的打法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各家路数大同小异,但“主要是客户不接招”。
他们为何不再接招?
洗护产品销售的主阵地历来为商超所有,据据尼尔森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洗护市场各渠道占比中,商超以63%的份额占据绝对优势,化妆品店、线上、传统渠道则紧随其后,其中线上渠道以80%的增幅笑傲群雄。
客观存在的渠道竞争固然可畏,但来自化妆品店渠道本身和国内洗护市场内部的恶性竞争,更值得深究。曾几何时,被国内洗护厂商和专营店寄予厚望的高端洗护,一度迎来爆发式增长和扩张,甚至有代理商戏称:“高端洗护就是为专营店而生、量身定制的高毛利品类”。直到近一两年,价格战在终端愈演愈烈,连被视为“最后一根稻草”的终端动销,也越来越像是在“比比谁更低”的劣质赛跑,致使劣币驱逐良币,销售量一时间倒是上去了,店家却因此要在此后的一年半载时间里,为过度消费消费者买单,作为中间商的代理,自然要两头承压,一方面要给厂家回款一个交待,另一方面则面对专营店的困境无计可施。
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于大多数戴着“高端洗护”帽子的产品,在专营店的实际售价从2013年到现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变化,从之前被人诟病的“高价位”洗护,有名无实,价格虚高,经过种种变相打折、买赠优惠后,其平均售价已近乎与之前特意区隔开来的大众洗护无异,主动自降身价。也难怪开始有人说,“高端洗护”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则是“健康洗护”又一面大旗。
因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类似于“买89元送98元”、“购500毫升发水+500毫升发膜,送健康LED灯”、“买一(发水)送三(沐浴露+发膜+三件套卡包)”这样的冰点优惠价,不正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也给之前的高端洗护啪啪打脸?
除了正在上演的自降身段戏码外,部分代理商为缓解出货压力,窜货、乱码销售的事情在各个角落也时有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价格这一尺度可以看作是高端洗护品类发展健康与否的体温表,一旦陷入价格战则引发市场高烧,十分危险,亟需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回归正常。
挫折中自寻新出路
当面对一个死结和困局之时,最好的选择是回到事情的原点——回归消费者需求。
根据《洗涤化妆品周报》获取的一份最新的资生堂财报显示,尽管第二季度各项数据和业绩表现良好,但在第三季度其主动把销售增长目标下调至3.8%,以应对更严峻的市场挑战。下调增长目标,理性看待回款,正受到一部分厂家的重视。
而在山东、河北等地专营店,类似于“头发护理中心”的体验模式已先行得到试水和推广,这也勾起了更多人的兴趣,激发一些厂家去进行摸索、完善和推广。
当高端洗护产品价格渐趋于理性时,更多的厂家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挖掘新的消费需求,纷纷举起“健康洗护”的大旗,自无硅油之后,马油、氨基酸、弱酸等概念和产品,喷薄而出。不过等待他们的是,如何让其概念不落空、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除广告以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