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六月入夏,市场进入了约定俗成的淡季。
而现实是,对产业圈里早已大而全小也全的企业群体而言,淡季理应不存在了:夏季卖防晒洗涤,秋季卖护肤彩妆,特别是眼下几乎家家把一年无四季的面膜捧成角儿后,淡季的说法似乎越来越缥缈。但在人们的意识里,一年一度的淡季还是如期而至地来了。
心理意识这东西,就这么蹊跷。说它有它没有,说没有又影影绰绰地存在。

美国著名人类意识科学家,“虚拟诺贝尔心理学奖”获得者本杰明·里贝特(Benjamin Libet)在其权威著作《心智时间》中指出:人类意识的诡异在于常常会出现时空不等的盲区。试验显示,进入盲区的意识产生思辨的能力下降了。下降程度和恢复能力的时间长短不同,心智活跃能力的表现便各异。存在于社会活动中的群氓意识尤为如此。
所谓群氓意识,是对人们认识事物同质均一、从众效应的概括。群氓意识最蹊跷的特征之一就是:约定俗成,不究其理,且随众漂移。既有固守又不具规则性。大多身处从众状态的个体皆以为理当如此。相反对陌生的事物和现象多会警觉。
正如我们步入的淡季。
淡季是季节,或者说是产品不适宜销售的季节。除此之外没别的什么意思。在淡季的日子里,做做半年业绩小结,搞搞内部团队培训。闲时磨刀,忙时砍柴,想辙把它度过去。殊不知当这种状态被众人普遍附和时,群氓意识也就此产生了。
群氓不是群痴。他们普遍附有公众已知的常识,却很少质疑众人妄议的民粹。且绝不认为自己不善笃思。于是在这个殊途同居的群体中,当出现1:99乃至分母比率更大的歧见时,只能期待实践结果去证实对方(≦1%)是另类还是精英。而后者(≧99%),无一例外地都在群氓分子之列。
淡季之说也是如此。当市场处于一年无四季的状态时,极少有人意识到恰恰正是产业大淡季的到来。特别对概念里只有春夏秋冬季节的企业而言,绝少有人意识到“一年无四季”并不是季节的消失,而是市场的无缝可寻。当企业依然用季节淡季的意识去感知市场,与其说“度”不如说“耗”。由此比季节的淡季更为淡漠的,是产业心智的漠然。于是在1:99≧下的“淡季”心智沙漠里,人们期待一抹灵智的绿色,只因稀缺。不管是另类还是精英。
为此甄选产业圈里几类“群氓淡季”的常态试以解析,与业界共飨。
被集体漠视的产能过剩淡季
年初,行业某媒体以《五问供给侧改革》为题发文,从“产能两极分化严重”的角度上审视业态:“一方面在大众护肤品以及面膜、BB霜等黄金品类上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高端化妆品阵营集体失声,造成了高精尖化妆品产能不足的白色谎言。希望看到有领军者有所行动并取得突破”。杂家赞同之余,要做的补充是,大凡事物堆积到了表面,其现象的成因自然都不单一。
行业媒体所言的“品类产能过剩”和“高精尖化妆品产能不足”现象,在本土产业圈里普遍会有两种反应:一是但凡参与市场角逐的大大小小产品,多会认为自己的产品不会“剩”。要剩也是剩别人家的;二是自视为本土“领军者”的一线品牌企业很少有认同自己的产品不是“高精尖”的。关键是认定“高精尖”的角度和标准。——在品牌逾万的本土妆业群体里,能做到一线的不足十余家。能成为千分之一的前排企业说明了什么?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地位是高是低,是业绩说话还是空有虚名?不妨做个试验:即便是已被别人率先涉足的消费诉求领域,只要我介入,走我货的商家照样门庭若市。这不能简单地去用有无“高精尖”衡量吧?于是如上所述,理当如此。
不难看出,“产能过剩”的实质意涵依如“淡季”的概念一样,也被漂移了。
如何解读“产能过剩”的实质意涵?直白地说,对一个企业而言,产能就是生产能力。就如工厂里有多少条生产线。对一个产业来说,产能就是供需能力。以1000家x5条生产线的工厂可以满足全国市场面膜销量为例,低于1000家叫“产能不足”,高于1000家就叫“产能过剩”。若现实中实际投产的工厂超过5000家,甚至更多,那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然而上述释义只是词典词汇的直观解读。
稍许纵深一步,产能过剩的现实涵义即见分晓。如在面膜的大小品牌中,先去查查有多少家工厂在生产面膜;其次,不论是企业个体还是宏观供需能力,生产线“产”出的东西是怎样的“能”量?所谓“能”,出品“云南白药”和代工江湖郎中“狗皮膏药”的生产线,哪个更优质,无疑是泾渭分明的。生产线是中性的。让它生产优质的还是平庸的产品,是人在做主。正如在前赴后继扎堆面膜的群体里闪烁着一线品牌企业的身影,那面膜是不是“国妆白药”层级的,产业圈里自然也有分晓。
我们相信各家都是查查市场(调研)之后再动手的。不然支撑“要剩就剩别人家”的底气就难免匪夷所思。事实上真正去“查查”再动手的有几家?若是≧99%,中国妆业产能过剩就是个假命题;若是≦1%,无疑就是产业心智盲区的印证。究竟是≦1%还是≧99%?
纵观近年本土妆品业态,不论是市面上风行了几轮的BB霜还是面膜,小微品牌靠混微群混微博钻人缝卖点小“单”;一线品牌企业只须带上思密达欧巴全国市场溜达一圈,眼球+销售业绩就会来到。在产品消费功能诉求上,“植物大夫”走得好,“领军”企业也会毅然决然地出一款“植物灵感”。各地招商会也照样开得有声有色。表面看,上述现象是本土一线品牌的“影响力”使然,殊不知这种“内战内行”的市场业绩拓展行为,恰恰正是“领军”企业暴力放大本土妆业过剩产能的重磅推手。无论其主观意识的有意和无意,其现实性质,不啻于美国好莱坞大片《街头老大》的翻版。
针对“街头打斗式”的市场“竞争”,在《G8老大,你要把产业群体往哪里带?》一文中杂家做过解析:“街头老大”大吃小现象,在生意江湖角逐中无可厚非。但从“领军”企业在产业群体内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着眼,“街头老大”的行为决然不是积极意义的。积极不积极倒也罢了。作为“领军”企业不能给中小企业以创新进取垂范标杆,相反掉头去抢中小品牌的“码头”,至少折射出“产能过剩”和“高精尖”缺位的两个印证:
A、在本土妆品已有的产品堆里抢销售业绩,确实不用“查查”再动手。完全可以指哪打哪。然而,能抢出优质产能的机会竟在几何?(并非说中小品牌不具有优质产能的创新能力和机会)至少引领创新无从谈起。不容推卸的是加剧了市场已有产能放大的事实。
B、靠大吃小拓展的市场业绩,抢来的产品商机决然难有“国妆白药”层级的。否则必然有中小品牌创新在先。“街头打斗”的收获反证了本土一线品牌“高精尖”缺位,是最现实的注脚。而这一切,决然是用走货量多少去无法衡量的。
究竟是≦1%还是≧99%?在没有调研数据支持下,固然不宜断然定论。但可以断言的是:≦1%,是个案;≧99%,无疑就是群氓现象暴走的印证。
相信细心的业者会注意到,满足于“街头打斗”快感的本土“领军”企业,渐渐显现出企业高层团队营销心智的乏力,已无须讳言。而现实中依旧固守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做派,折射出本土妆业要走出产业心智盲区的淡季,将会有一个相当耐心的期待。
季节的淡季,好熬;心智的淡季,好涩。走出淡季的,你必定是角儿。
自我禁锢的产业科技瓶颈淡季
2016过半,中国妆业专家级工程师,原上海家化技术总监李慧良先生针对五月份上海的“一城两展”在《新浪微博》发帖:参展商的产品科技水准与前两届比较,没有什么突破。即便是宣称,也没有大的亮点。看来化妆品的科技发展遇到了空前的瓶颈。
“空前的瓶颈”无疑不是偶然现象。倘若说聚焦大众护肤品“产能过剩”是行业媒体的视角,那么李慧良先生对产业“科技”瓶颈的感叹,则是对本土妆品过剩产能的层次和性质,给予了技术专家的态度。不言自明,产品科技水准的困局需要产业科技心智的突破。
从哪里下手?——“领军”企业的产品转趋于“街头打斗”中衍生;中小品牌的产品大多通过“啥样学啥”调配;小微品牌的产品直接就是设计公司+代工工厂的产物……业者皆知:对产品科技的漠然,几乎也是“集体模式”的常态。且非是昨天早晨才生成的。明眼人都看得清:要走出对产品科技的漠然,远比走出季节的淡季更令本土妆业奢妄。
在《本土化妆品的正门在哪里?》一文中杂家曾有分析:全球妆业看欧美。欧美寡头妆企是怎样开启产业科技心智的?——战地医生罗伯特·伍德·强生因发明“邦迪创可贴”而成就了美国强生;瑞士知名权威外科医生Paul Niehans成就了La prairie(莱珀妮);药物配方师赫莲娜女士成就了HR。在遥远东方的中国,早于他们300年的扬州中医世家成就了“戴春林粉饼”……。诸多事实足可例证:发明产品与衍生企业的渊源关系是成就诸多殿堂级“百年老店”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不约而同。这种衍生关系既构筑了产业科技属性的重要特质,也折射出不同的“衍生”关系会表现出不同企业的市场行为。
起始于医用化学专业的欧美寡头妆企创始人,通过发现和发明,在衍生自己企业的同时也奠定了欧美妆业的科技属性——产品的问世先出自于研究所或实验室。及至被国家或世界级的相关权威科技机构认同。以致在百年之后,欧美妆企先科技后市场的产业特质得以构筑。并不因百年老店创始人退出人生而走样。相对于大多从委托代工创业起家的新时期本土妆企,同样基于当初的创业动机和企业衍生关系,这其中的差异显然不是形式上的。事实上令后来入行的业者对“领军”企业崇拜的“传奇”故事,几乎都是“一千零一夜”版本的。
通俗地归纳,创业于专业技术发明的欧美寡头企业与大多始于生意人入行的新时期本土妆企之间,在产品科技特质层面上的差异,与衍生企业的渊源关系不无关联。以致后者出现用“白色谎言”粉饰的产品科技瓶颈现象,便就自然而然的了。
并非说,非科技专业的商人就不能入行做专业的产品。只要以攻克某项发现为目的的求证研制,一根筋地矢志突破该项发现空白,照样能达到作为医药师创始人的企业出品价值。区别只在是自己上试验台还是与工程师专家合作。核心在于企业掌门的产品价值理念。事实上自新时期第二批创业队伍起始,工程师创业的企业亦不乏众例。但在前后近30年间,因何在几轮一线品牌阵营交替中未见他们的身影?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业态期待高人解惑。
客观而论,本土“领军”企业阵营的各家掌门在把企业做到一线阵营中后,并非不清楚企业的衍生渊源与产品科技之间的“先天”关系。也并非不想修炼企业的科技含量以求正果。抑或正因专业与非专业者之间在主张“获取”和守护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的意识差异,故而演绎出前者走向百年老店后者趋向“街头老大”的路径,也是符合意识走向逻辑的。个人拙见,大多企业在步入规模运营阶段后,追求专业价值和商业获利之间的平衡,也会发生质的转变。故亦需要理性审视:二者在企业实际运营中的冲突也含有相互兼容过程中的排异反应成分。这就需要业者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走向前台保持耐心。但不论怎样的客观因素,进入了一线阵营的品牌企业肩负有引领产业群体积极向上的角色义务,是不可有负众望。
不可讳言的现实是,在同一产业环境内,产品科技“瓶颈”现状与暴力放大过剩产能的“街头老大”意识是有密切关联的。尽管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内在意识都会反映在自以为是的自我禁锢。因此,矢志于告别“白色谎言”和致力于“国妆白药”的追求已不仅仅是为了度过季节的淡季,而是企业在“度”自己的产业心智。
佛说:人度人,人即佛;己度己,己乃佛。度过自己,你就是角儿。
暂无结论的小结
年初,某一线品牌掌门在聊及“选择一家欧美实验室”收购的设想时,杂家的态度如下:
1、在你买入囊中之后,该实验室(研究所)有没有填补世界空白的项目可用?若没有,也就是买它一个实验室的名头、牌牌加设备而已。
2、如果可用他们之前的“高精尖”专利项目,那是买专利还是买实验室(研究所)?
3、要想买进实验室后出“高精尖”项目成果,则在于实验室中的“人”。人,可不可以被“终身打包”出售?不赘言,那是说笑。抛开人,你还是只买了一个实验室的牌牌而已。
走出赖以支撑产业高品质发展的产品科技“瓶颈”,注定了将是本土妆业艰巨而漫长的路程。它的艰巨在于产业心智的集体重构;它的漫长在于对产业价值观的重新回归。在一次偶然交流中,知晓李慧良先生对佛学颇有研究。他说:科学之父乃哲学;哲学之父乃宗教。哲学和宗教是研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很难有一个正确的科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