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厂商合作中潜藏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是类似于2008年爆发的这样的经济危机吗?然而,大环境对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一直客观存在,作为外因,会产生一定影响,但难以动摇其根基。
又或是品质安全?一旦出现问题确实足以让一家企业倾覆,但对一家运营成熟规范,且具备法规意识的经营主体而言,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和各方监管,他们只会把这一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是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既然如此,那还会是什么?
简而言之,其实是品牌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看他们之间的进退关系和平衡的维度,是处于维持状态还是被打破。因而我们看到、听到和经历过的“品牌商调整市场”、“经销商代理权被分割”这类现象,就是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双方发生矛盾,甚至关系破坏的第一导火索,因此也成为厂家和代理商合作当中最大的危机。
一直以来,人们对行业内存在的市场调整、分割代理权问题似乎习以为常,但讳莫如深,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市场问题和经营风险,也着实成了许多亲历者、当事方的心头痛。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身处风口浪尖处的经销商们,又是如何看待的?惟愿自此少一些“沉默的羔羊”。
“越成功越如履薄冰”
事过境迁,尽管不愿面对记者的采访,曾作为国内某彩妆品牌省代的丁乙(化名),但仍能从他的朋友圈中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
他首先提出,“厂商合作中潜藏的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同时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是与品牌、厂家的关系。即使销售额已经在高额数字,但是(代理商)在与厂家打交道过程之中依旧处于被动位置。无论是销售人员的压制,还是代理品牌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他们艰难开拓出来的市场,仍旧是被品牌所主导。甚至出现某个品牌品牌市场被打开之后,直接砍掉经销商的行为。”因此心生感慨,“正因为每日经历,如履薄冰。”
尽管我们已无从考究丁乙这番直抒胸臆背后的前因后果,从一些公开报道和知情人士那里也能略窥一二。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丁乙发布这条朋友圈的不久前,原先归属其公司的某彩妆品牌的省代权被分走了一大部分,而这时又刚好是他作为该品牌年度回款而备受瞩目不久,这一年也是其导入该品牌的第八个年头。
另据同行媒体报道,3月份,一场由该彩妆品牌领衔、当地另外一家代理公司主导的新品发布会盛大举行。这也就宣布,从今年开始,该品牌在当地部分区域的代理业务正式移交到全新的代理手中。
回过头来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丁乙在朋友圈中所言:“越成功,越是如履薄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龙飞(应当事人要求,化名)曾作为国产某护肤品牌东北某省代,了解到记者的来意后,则表现出十分的坦然和直率。随后记者也了解到,早在去年底龙飞公司把剩下的该品牌的区域代理权移交了出去,直到今年4月与化妆品代理暂且“告别”,目前选择“待业在家”。
在谈及过往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时,尤其是2014年碰到了该品牌对其所在市场进行调整——近一半的区域市场被划给了当地一位百货资源丰富的代理,龙飞形容那种情势下的自己为“案板上的鱼肉”,同时选择直面和接受这一现实。
此前也有相关媒体报道称,“在品牌还没开口说调整之前,(龙飞)先开了口”,并引用了龙飞的表态:调整市场已不可逆,与其较劲儿不如换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更何况品牌商做出这一举动是为布局百货积极作为,将来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有关龙飞的积极态度在记者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对此,他解释称,品牌的经营权和代理权原本就归属厂家所有,掌握着分配代理权、选择代理商的主动权,个别情况下还会使用非常之手段——掐你的货、截着你的款,而作为代理,他个人建议称,却不能用“联合网点客户和当地同行进行抵制”这样的手段,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如今看似已置身事外,当目睹行业内陆续上演的市场调整和愈演愈烈的代理权被分割这些情况,龙飞坦言,代理权的分配最重要的依据还是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需要,从每一个经济周期的规律来看,一个品牌的代理权遵循的还是“合久必分,而分久必合”。
对此,他进一步解释称:从2000年~2008年,厂家为开拓全国市场积极招募省代一同打江山;2008年以后,化妆品产业飞速增长壮大,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从业者涌入该行业,为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扩大市场,市场细分、品类细分被当成课题,同时也意味着迎来一轮新机会。在这一阶段,擅长精耕细作的地代、专门渠道代理因此受到了厂家的青睐,并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未来可以预见的是,某个时期内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市场所产生的化妆品消费总量趋于稳定,这对当地存在相当数量的代理商而言,除了持续加大投入外,比拼的更是促销、培训、客服等综合实力,届时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也就不可避免,优势品牌和网络资源极有可能再一次回归到大代理手中。
因此,龙飞也强调,“(这是)时代的产物,无须指责。”对于现行情况下,他也给出了忠告和建议,一味地追求销售回款和高增长目标是“大错误”,无论是品牌方、厂家还是代理商和店家,不能忘记商业经营活动的本质,除开漂亮的销售数据外,零售额、库存、商品流动周转率等才是衡量一家企业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反之,如果上边“犯大错误”恶果很有可能就是下面的“熬不住了、不干了”。目前来看,这并非危言耸听。
可经销商不做了,他们准备去干什么呢?他们又能干什么呢?要是现阶段没有他们愿意接这个挑子,一个品牌能做得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