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代被分割一度引起热议,源于品牌方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只有更精细化的渠道下沉和市场渗透,才能在颓靡的关口反败为胜。代理权一分为三、一分为五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
人们普遍的观点是:细分掉之后,其实市代往往更好做,不比省代挣钱少,事实是这样的吗?

本报特派记者行走山东地市级市场归来,听到沸腾的反馈。原来地市级也面临被分割,既然品牌要扩张CS渠道,只会走精细布局。这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老代理商们是如何看待“被切割代理权”的? 代理权被分割后,产生了哪些影响和改变?伤筋动骨之后,是气愤,是麻木,还是理性接纳?我们不妨走进案例本身。
被分割的不仅仅是省代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在走访山东市场时得到部分代理商反映,原先归属自家的代理权,时刻面临被品牌分割、划线的境况。譬如,潍坊某贸易公司陈先生是国内某主流品牌的地代,主营专营店、百货和商超渠道,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年回款一度高达八百万。然而,进入到2016年,品牌方再度加码,为其设定了高达1200万的回款任务,但这一数目对当地市场而言也是压力山大,对此陈先生在记者面前多次感叹,“太难受了!做得实在是难受!”。2016年时间已经过半,记者从陈先生那里得到的消息是,该品牌上半年销售任务也是差强人意,完成全年目标存在较大困难。
为此,陈先生把目前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想反映到品牌方,未料得到回复的却近似于“绥靖政策”。品牌方代表一边安抚一边开始“谈判”,表态称任务回款可以谈,但希望陈先生能从原有销售渠道资源中划出一部分,让渡给另外一家代理,以共同分担销售任务,抢占当地更大的市场。
渠道扁平化市场的环境下,业内常见的现象是:每年设定的目标有10%-30%的增幅,如果代理回款吃力就会考虑撤换和分割代理权。代理商奔着目标起跑,跑了一年,两年,三年,但终究追不上增长的指标。最终接受权限分割。
在回访中,陈先生直言自己看开了:品牌要做大体量,在各级市场精耕细作。自己达不到要求,也要适时为对方权衡利弊。也许别的品牌也会进行细分,把代理权分割在自己手中,那么还是有机会寻找突破口,扩增网点和业绩。
陈先生颇有“事以至此”的心态,其实代理权被分割时双方的内心活动颇值思量。
双方博弈中的内心活动
大多数代理商还不会主动提出分割代理权。因为自己多年用实力打下了稳定的江湖地位,却要将资源易主,心情难以美丽。虽然之前也做过风险预估,觉得任务量会层层累积,但自己仍然是功不可没的小有成就者、打工者,若分割后看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利好面,难掩消极压抑。
品牌方以往只有在经销商做出了损害双方利益的行为的情况下,才会动经销商,现在的情况更为复杂,在新旧代理商交接和各方渠道资源对接的问题上,如果处理不成熟,就会引发如低价倾销、恶意窜货等现象;品牌方一边通过考核经销商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竞争机制,寻找到下级在业务水平和销售团队实力等方面不错的合作者,一边安抚曾经的合作伙伴,这种绥靖政策有时很难走心。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商业时代,厂家与代理的繁荣“共赢”表面下都存在磨合。过去,因为大家都分享了快速发展成果,使得矛盾与问题得以掩盖。现在,当大家面临瓶颈,潜伏的矛盾和问题就浮出了水面。为此,现在不同品牌的撤代理做直销或分化代理权并不鲜见。同时,代理也手握多个品牌,代理间有了不同程度的“团结”并思考后路,因为他们都有较强的市场管理能力,能管理和调动好产品在区域内的合理分销。所以倾向培养自身区域性品牌,以摆脱品牌方掣肘。这让厂家感觉到了害怕。
代理商开始探路
在渠道资源遭遇分割时,一些代理商开始思索自身定位的转变。逐渐专攻资金平台、售后服务及在整个流通环节中提供物流供应和转型做微信营销。不管是哪种改变,都会沿着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摸索:
代理商转型做“品牌托管商”或自创品牌
多渠道已经细分了不同的专属人群,市场被分割,但是代理商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具备人员、渠道、资金、管理相对完备的优势;逐渐转为专业的“品牌托管商”作为独立的个体达到与品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种出路是转型做品牌,这较大地节省开支宣传自己的产品,同时在熟悉的区域网络内推广开去。
转行,或跨往相关领域
在采访中,一些经销商也透露自己其实线上还有店。一方面传统的销售渠道不抛下,同时利用自己的线下网店来弥补网店的缺陷。
当然在销售模式多元化时期,很多人也觉得开网店未必是一种好的选择,不仅难和电商抗衡,而且自己可能操碎了心也挣不到钱。
不过这些代理也不可能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伸手触探,所以他们综合权衡之下,转向和人合伙跨界或走向专业线阵营。
厂商不应忽视发挥“桥梁”作用的代理商
切割代理权,是想实现转化为更多的销量,分化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同时完成多级市场渗透和精细化管理,完善品牌升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厂家没有处理好和代理的关系,就会在售后服务、库存、物流等方面面临阻力。
虽然商机频现,但是并非所有的产品通过细分化就能带来大转化。商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满足顾客的需求。厂家依旧需要老代理完成终端市场推广、拉动销量、保证售后服务等。厂家有深入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形象的意识,也要顾及一线代理商辛苦的付出。
毕竟厂商合作的维系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问题,产品策划、品牌推广、方略调整、品牌塑造等无一不需要与老代理们探讨。他们不仅仅是渠道的开拓者,有时还发挥着品牌建设者的角色,厂家、渠道商在价值链的增值中各自诠释着不同的意义,关系如果停留在买卖上,这样的做法留有隐患。
因此,现阶段,如果细分代理这种手法不得不应用的话,也得用好方式,不能暴力切割。厂商合作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品牌搭建知名度和美誉度。双方在各司其职的同时需要寻找让彼此心安理得的决策,形成一个阵营,努力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