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市场 » 正文

本土品牌仍有缓冲期

发布日期:2016-08-22 17:03   作者韦佳杏
  进口品大热,对消费者来说或许是好事,可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无疑是在原本就已激烈的战争中,再添劲敌。面对进口品的“入侵”, 本土品牌是否受到冲击?在这场战争中应该怎样定位自身?怎样应对新局势?本土品牌纷纷道出心声。
本土品牌仍有缓冲期
 
  本土品牌做好自身最重要
 
  围绕进口品带来的竞争加剧,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土某护肤品品牌负责人。 该负责人认为,目前来说,他们还没有明显感觉到进口品的冲击。“影响多少都会有,但要说直接来自进口品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远没有整体经济环境下滑影响来得大。”
 
  他还告诉记者,由于品牌已经深耕CS渠道十多年,渠道铺设已经比较善和稳固。真正要做的,还是好好维护与已有合作伙伴的良好合作关系,实实在在为他们带来利润,才是品牌应该坚持做好的事情。即便竞争存在,甚至会在未来加剧,只要强化自身竞争力,就不必担心外部的竞争。
 
  他还表示,除了继续维护渠道之外,现在确实也到了一个加强品牌影响力的关口,所以目前其品牌也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更与时俱进的宣传推广战略,以强化品牌力。“还是做好自身最重要,一个品牌只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一定有市场。”
 
  进口基因并非最大筹码
 
  贵州一位代理商也有相似看法。他认为,进口品对本土品牌的冲击肯定存在,但要说有多大就不一定了。当前竞争本来就非常激烈,但不完全来自于进口品。应该说,进口品的竞争还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还远不如大环境的低迷以及本土品牌逐渐饱和带来的影响来得更大。
 
  这位代理商代理的主要为国内的品牌,仅有一个进口品品牌。对于引进新的进口品牌,他保持观望态度。“其实进口品牌自身也是良莠不齐,进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沉淀。其中有些品牌只是做贸易,就是说通过国内总代理纯粹地卖货,这些也很难说能做好。必须是那些在国内也有明确的品牌意识的进口品牌,同样需要依靠大量的宣传推广和服务,可能才能真正做起来,才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这和是不是进口关系不大,还是看品牌本身。”
 
  显然,这位代理商并没有把进口品品牌当作一个独立的竞争品类,而认为无论是进口品还是本土品牌,要讨论是否受到冲击或影响,重要的还是品牌自身的品牌力。这一点,与上述品牌负责人看法完全一致。
 
  不同消费需求并存
 
  李海平早年在邯郸经营几家化妆品连锁店有十多年。一两年前,却转型在广州建起了自己的日化工厂。彼时,国内化妆品市场经过这十多年发展,大大小小的工厂遍地,可李海平的厂也能有不错收益。
 
  李海平的工厂主要生产并出售中低价位的洗涤用品等,据了解,他前期铺货主要还是自己比较熟识的一些区域性的网点,覆盖面并不大。在记者看来,工厂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多少有些脆弱。但李海平告诉记者,他生产的这些亲民的平价产品颇有市场,至于进口品的影响,他则完全没有感觉到。这次交流给记者的印象是,进口品相比他的区域性供货的产品,反而显得更为小众,更说不上什么影响了。
 
  在进口品“入侵”、普遍呼吁品牌升级的时期,这些亲民的平价产品仍有不错的市场,或说明了目前国内的消费群体正处于一个更多元化的时期,有着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影响或将逐步显现
 
  实际上,去年就有数据统计,受制于进口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渠道不畅、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等各方面因素,2015年进口化妆品在CS渠道或代理商公司的总营业额中占比普遍较低,据媒体报道,在调查中50%的受访者表示进口品营业额占比低于5%。
 
  由此可见,进口品虽然被广泛看好,但实际上在国内终端渠道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在短期内在终端渠道仍难以对国内品牌造成足够冲击。
 
  不过需留意的是,在该调查中,对于终端进口品营业额占比,超过20%的渠道商达到了16.67%,在同类选项中位居第二,所占份额并不小,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虽然目前进口品对本土品牌虽然暂时没有造成强烈冲击,但影响将会逐渐上升。本土品牌仍需未雨筹谋,做好一切准备,以应对新形势的来临。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