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品大热,对消费者来说或许是好事,可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无疑是在原本就已激烈的战争中,再添劲敌。面对进口品的“入侵”, 本土品牌是否受到冲击?在这场战争中应该怎样定位自身?怎样应对新局势?本土品牌纷纷道出心声。

本土品牌做好自身最重要
围绕进口品带来的竞争加剧,记者采访到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本土某护肤品品牌负责人。 该负责人认为,目前来说,他们还没有明显感觉到进口品的冲击。“影响多少都会有,但要说直接来自进口品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远没有整体经济环境下滑影响来得大。”
他还告诉记者,由于品牌已经深耕CS渠道十多年,渠道铺设已经比较善和稳固。真正要做的,还是好好维护与已有合作伙伴的良好合作关系,实实在在为他们带来利润,才是品牌应该坚持做好的事情。即便竞争存在,甚至会在未来加剧,只要强化自身竞争力,就不必担心外部的竞争。
他还表示,除了继续维护渠道之外,现在确实也到了一个加强品牌影响力的关口,所以目前其品牌也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更与时俱进的宣传推广战略,以强化品牌力。“还是做好自身最重要,一个品牌只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一定有市场。”
进口基因并非最大筹码
贵州一位代理商也有相似看法。他认为,进口品对本土品牌的冲击肯定存在,但要说有多大就不一定了。当前竞争本来就非常激烈,但不完全来自于进口品。应该说,进口品的竞争还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还远不如大环境的低迷以及本土品牌逐渐饱和带来的影响来得更大。
这位代理商代理的主要为国内的品牌,仅有一个进口品品牌。对于引进新的进口品牌,他保持观望态度。“其实进口品牌自身也是良莠不齐,进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沉淀。其中有些品牌只是做贸易,就是说通过国内总代理纯粹地卖货,这些也很难说能做好。必须是那些在国内也有明确的品牌意识的进口品牌,同样需要依靠大量的宣传推广和服务,可能才能真正做起来,才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所以这和是不是进口关系不大,还是看品牌本身。”
显然,这位代理商并没有把进口品品牌当作一个独立的竞争品类,而认为无论是进口品还是本土品牌,要讨论是否受到冲击或影响,重要的还是品牌自身的品牌力。这一点,与上述品牌负责人看法完全一致。
不同消费需求并存
李海平早年在邯郸经营几家化妆品连锁店有十多年。一两年前,却转型在广州建起了自己的日化工厂。彼时,国内化妆品市场经过这十多年发展,大大小小的工厂遍地,可李海平的厂也能有不错收益。
李海平的工厂主要生产并出售中低价位的洗涤用品等,据了解,他前期铺货主要还是自己比较熟识的一些区域性的网点,覆盖面并不大。在记者看来,工厂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多少有些脆弱。但李海平告诉记者,他生产的这些亲民的平价产品颇有市场,至于进口品的影响,他则完全没有感觉到。这次交流给记者的印象是,进口品相比他的区域性供货的产品,反而显得更为小众,更说不上什么影响了。
在进口品“入侵”、普遍呼吁品牌升级的时期,这些亲民的平价产品仍有不错的市场,或说明了目前国内的消费群体正处于一个更多元化的时期,有着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影响或将逐步显现
实际上,去年就有数据统计,受制于进口化妆品进入中国市场渠道不畅、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等各方面因素,2015年进口化妆品在CS渠道或代理商公司的总营业额中占比普遍较低,据媒体报道,在调查中50%的受访者表示进口品营业额占比低于5%。
由此可见,进口品虽然被广泛看好,但实际上在国内终端渠道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在短期内在终端渠道仍难以对国内品牌造成足够冲击。
不过需留意的是,在该调查中,对于终端进口品营业额占比,超过20%的渠道商达到了16.67%,在同类选项中位居第二,所占份额并不小,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虽然目前进口品对本土品牌虽然暂时没有造成强烈冲击,但影响将会逐渐上升。本土品牌仍需未雨筹谋,做好一切准备,以应对新形势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