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品到底有多热?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5年1-12月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进口数量为77,885吨,同比增长55.7%;2015年1-12月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进口金额为3,066,130千美元,同比增长39.7%。而截至2015年,累计共有18311款韩国化妆品成功申请了中国卫生许可。其中仅2015年获取中国卫生许可证的化妆品便高达2000多款。
进口品是怎么火起来的?
大部分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应该算是诸如宝洁、联合利华、资生堂等等进口品牌。这些品牌在上个世纪就进入中国,一路猛唱高歌、大杀四方,陆陆续续都已经在国内建起了代工厂,旗下很多子品牌随着时间的沉淀几乎让消费者们遗忘了“进口品”的标签。

在多年之后,进口品又一次大火,消费者的需求愈加旺盛,对于门店和经销商而言,这是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抓住机遇弯道超车
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随着政府有关部门对进口化妆品的管理日趋完善,消费者对于这种管理机制额认可促使越来越多的进口品牌进驻中国,进口产品在国内以每年约20%的增速递增。
“像我们这种在市中心的商圈店,进来的都是大部分都是高收入、高学历的白领,她们对于进口品的需求非常高,一是因为质量更有保障,二是因为品牌效应。”伊美日化的杨唯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
在她的店面里,进口品的份额将近50%,而这个数据在五年之前几乎为零。“走到街面上去看一看,有哪家化妆品店没有在做动销?而且力度一家比一家大,化妆品应该是用来享受的,如果过于廉价就难以沉淀自己的价值。”杨唯认为做生意的时候的确需要靠活动来带动销量,但是频率太高会让自己陷入很被动的地位,变成为了“动销”而“动销”。
她的困惑在进口品热潮来临的时候得到了解决。
“后来进口品开始风靡起来,感觉像是找到了方向。”在杨唯心中,进口品的优势有三:
1、首先是产品品质,国外很多知名品牌历史悠久,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之后,品质更显珍贵。很多消费者都信奉国外的月亮总是要更圆一点,产品的质量也总要更好一点。不过国外品牌对于科技这方面确实投入了非常多的研发成本,多年的口碑和质量累积都让消费者更为青睐这类产品。
2、一、二线进口品的单价相对较高,尽管具备了足够的消费能力,但顾客在选择的时候还是会有更多的考量,也因此一旦使用效果不错就能让顾客对其产生黏性。而如果效果不佳,有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者只会不断尝试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化妆品,这样在增强消费黏性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客单价。
3、而对于单价较低的进口品,比如韩国的彩妆之类,是吸引学生的利器。因为进口品拿货折扣不高,动销方面收到的限制较大,这时候就要依靠一些物美价廉的中低端进口品来增加店铺人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在杨唯的店里,导购会有意识地将消费者往购买进口品方向引导,加之产品实力加持,近几年伊美日化所在商圈周边陆陆续续又新开了几家进口化妆品店,但是杨唯早已抢占先机。
光有速度还不行
尽管进口品的优势明显,但是整个渠道是否能迅速发展壮大还未可知。
一位陈姓代理商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进口品在中国整体占比约13%左右,并以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攀升,预计到2018年,进口品将会占到零售总比的30%。看起来大势所趋,其实暗涌不断。
他告诉《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进口品就像块难啃的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般进口化妆品的价格相比国内的产品都要贵很多,产品从海外进来,运输、关税、人力成本都会随之上升,再从代理商一层层拿货下来,自然就贵了。而对于门店来说,我们拿的货价格高了,给他们的之后就更高了,这样他们就难以再做动销了。”
高成本是经营进口品的一大拦路虎,除此之外,假货横行也让经销商和门店伤透了脑筋。微商、电商的发展让进口品一度呈现虚热之势。
杨唯和记者抱怨:“有时候消费者来店里,问了价格之后,就会感到不满,都是进口的,怎么淘宝上那么便宜,店里要卖这么贵。”价格方面没有优势,很多国外品牌在产品培训方面也远远不如国内品牌。刚进市场时雄心壮志,却难以适应中国市场打开销路,本身知名度就不够高,还无法做到“因地制宜”,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走。
更有甚者,一些竞争门店的产品竟然来自一些批发市场,用低价迷惑消费者,直接扰乱了市场。
被消费者熟知的进口品牌毕竟还是少,越来越多的滥竽充数者在搅乱格局,包装上全是英文的国产品牌也会被放于进口品专柜,消费者询问的时候就告诉他们是原装进口。以低廉价格赢得顾客的他们也成为了一些门店抢夺客流的秘密“法宝”。本身国内品牌就早已纷繁复杂,换上了洋装扮之后,还能摇身一变高大上,更是削减了脑袋在外观上向国外靠齐。
尽管近几年进口品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看起来却有点冰火两重天,做得好的,增长率逐年攀升;做得不好的,牌子换来换去市场还受挤压。随着进口品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加大、渠道不断扩张,门店和经销商既要努力把握机遇又要闷头迎难而上。
正如杨唯所说:现在是50%,以后还要做更多品牌,既然趋势不可阻挡,那就要学会的就是如何稳住自己乘风破浪、把这块市场嚼出自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