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表面上看,网红与微商走的是两条路。可方向毕竟是殊途同归的——微商靠卖货、招代理赚钱,网红也会将个人魅力最终变现。他们的共同点上,都借由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平台,实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由于变现方式的不一样,让人们的印象中倾向认为:微商和网红存在一定程度的沟壑。 普遍意义上的微商,靠主动加粉、强制刷屏,而作为被动的朋友圈接受者,极其容易在微商们这样的“主动”中,对他们甚至这一职业产生误解和厌恶感。而网红的高段位在于,他们是通过先“给予”,满足了粉丝的一定需求后,再“索取”,将个人魅力变现。
对比中可以发现,因为招代理、卖货的低门槛,使得微商人人都可以做。而网红却要有一项使其成为“网红”的必备技能。这项技能,必须能给大家带来“follow你是值得的”的感觉。而他最后能成为网红,也证明了这项技能必须有过硬之处。这就是微商能有几千万,而网红却屈指可数的原因。
网红看起来如此高大上,可是,成长于社交媒体的它们,在眼球效应、粉丝经济的利诱下,都将不可避免地走上微商的道路——最典型的,莫过于挂淘宝链接、推销代言产品等等。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一招,早在微博兴起没多久就开始了。当年的那些段子手,“追风少年刘全有”在卖手机壳,“你这是在装逼你知道吗”在卖零食,“台湾阿呆仔”在卖台湾特产等等。就连王思聪家的狗“王可可是个碧池”也忍不住开淘宝卖周边。从这种意义上说,微博上的网红微商比微信上的微商,出现的时间可要早多了。
也就是说,网红之路,最终总是要拐进微商的。而某些微商界的金字塔顶人物,也摆脱不了其浑身浓郁的网红气息。这也是网红与微商,看起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却总是被人拿来比较的原因。
而人们通常愿意用这样的标题来比较——“十个微商干不过一个网红”、“与其做一个中下游的微商,不如爬上去做一个万人瞩目的网红”。
微商与网红之间的距离,一窥便知。
某种程度上说,网红更像是一个专业版的、进化版的微商。相比微商的小作坊作业,网红的背后往往养着一个团队,大至系统的传播规划、炒作风格,小到细节的把控、情绪的拿捏,均有分工监督。即便在成名后,也会在变现的路上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以求可持续发展。
也有将微商与网红身份结合得一丝不苟的主体。以最近爆红的“上海邮政官微”为例。作为一个某种程度上带着傲慢光环的老国企大V,起先风格与其他的官微没有任何差别———一本正经的信息发布,寥寥可数的评论,整个都风平浪静。突然有一天,网红的大风说来就来——4月8日,在上海开演唱会的“小鲜肉”鹿晗在微博上发了一张与上海某街头的邮筒合照。于是,疯狂的粉丝热情被瞬间点燃,他们排着队与该邮筒合影,使得人们戏称,“鹿晗邮筒已经成为上海的地标性风景”。
本来是一件不太起眼的事,但“上海邮政官微”却非常乐意给自己加戏。不仅戏谑自己旗下的这个邮筒一夜之间变成“世界级网红”,更是当即推出“外滩网红邮筒君”微博账号,并以“为父”自居。此外,还动作相当迅速地为邮筒定制出两只可爱的“鹿角”并装在邮筒。这一系列趁热打铁的行为成功延续了该事件的热度,也使得上海邮政成功把鹿晗的粉丝甚至是路人揽到了自己的怀中。
有了前面的铺垫,遵循着“不卖产品的网红不是一个好微商”的铁律,几天后,上海邮政迅速在微博推出了“限量版鹿角明信片”,售价5元/张,3000张瞬间售罄,粉丝排队买明信片的队伍一时蔚为壮观。与此同时,上海邮政也不遗余力地宣传邮筒上的二维码,以及邮筒能寄快件的功能,效果拔群。而就在两个月前的春节,上海邮政在微博挂出“猴年限量版邮票”的链接,评论和转发数还都是0.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微商还是那个微商,有了网红身份的加持,上海邮政就在成功圈了一大票粉丝的同时,小尝了一把“粉丝经济”的甜头。最关键是,这把甜头,对网红与受众双方来说,心理体验都很美妙。在这样的前提下,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但是绝大多数微商并没有上海邮政的运气;即便有了运气,也不一定有趁热打铁的反应;即便有了反应,也不一定有经营自己的智慧。在这一切一切的“不一定”中,为传统微商和著名网红之间隔开了一大段鸿沟,使得微商们走向网红的路看起来遥不可及。
我们终于可以下结论:网红为微商提供了一种朝阳的出路,而微商却是大多数网红的归宿。网红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微商,并借身份撷取便利;但是微商变网红,则需要在能力之外,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常人的毅力与汗水,才能上位成功。
也就是说,网红离微商,很近;微商离网红,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