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实没有如果。当下,面膜已被冠上国内唯一可与国际大牌抗衡的护肤品类,并跃升为去年美妆类目下增长最快的品类王,如何让它“更快、更高、更强”成为厂家和经销商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话题之一。

归根结底,既然面膜能从特殊护理品蜕变为日常护理用品,具备了快消品的属性,那么眼下最紧要的是,如何才能实现面膜的大众化、生活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为此,有观点认为要像卖矿泉水一样去卖面膜,以平价甚至是低价的方式降低门槛去拥抱最广泛的消费群体;另外也有人表示唯有让大众认可了面膜独特的品类价值,让其不可取代,最终各方会在做大做强面膜蛋糕的同时受益;还有人认为,保持面膜生态的多样性,各自良性竞争,优胜劣汰,这就是常态……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哪一种才是面膜“大众化”“生活化”最佳的途径?
正文:
蝶漾:“像卖矿泉水一样销售面膜”
早在蝶漾面膜上市之初,就有传言说这位洁宝的小儿子要做“面膜界的小米”,这又作何理解?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从山西代理商——可可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晓杰处了解到,蝶漾主攻县城乡镇的CS渠道,共32个单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面膜拽下高价的神坛,意欲开启“全民面膜时代”。在2014年7月份亮相山西后,便迅速以其低至2.48元一片、最高不超过6元一片的“冰点价”点燃了当地的面膜市场。据董晓杰透露,其下新开发的200多个网点,在没有任何活动的情况下,一个月卖了40多万,若以均价4元一张折算,相当于卖了10万张。
可价格如此之低,膜质如何保证?
有代理商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洁宝出品”。
洁宝集团董事长周金平也曾向记者袒露个中“秘密”:洁宝做OEM起家,代工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产品和原料进行生产。由这种集约性的优势,使得洁宝可以直接从韩国、欧美直接进货,相比别的厂家要从代理商、经销商几经转手,在成本上实现了比别人至少低30个点的优势。“也就是说,即使在别的厂家都不赚钱的时候,我们还有30个点的利润。”
对此,洁宝集团副总经理、蝶漾化妆品公司董事长孔令超也补充说道,公司是经过关键技术的进步和与供应商的谈判后,才有了今天蝶漾“价位和品质”的保证。
“让面膜像大米一样成为真正的生活必备品,让面膜像矿泉水一样成为商品领域的快消品”,自此“像卖矿泉水一样卖面膜”的蝶漾做派也不胫而走,试图凭借“冰点价”+“品质保证”的面膜产品,实现全民快消。
有趣的是,新成立不久的蝶漾公司到2015年下半年宣布要做“品类公司”,转而将同样作为快消品的卸妆纳为业务重点,而据蝶漾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面膜销售占比为30%,余下的70%为卸妆。”
从昆明佰草庄园的掌门赵波那里得来的反馈是,“卸妆是个‘蓝海品类’,我们对其充满信心。”大致你也明白了,同样是快消的面膜与卸妆,它们之间就差了个“蓝海”!不是还有一句广告词说,不是所有的矿泉水都叫农夫山泉么?
星图数据:2015年主要电商平台面膜平均成交价走势
佘雨原:面膜的未来在于持续深挖并确立其品类价值
谈及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佘雨原表示:“现在的CS渠道的面膜市场和2003年那个阶段屈臣氏渠道的面膜市场很像——处在一个面膜的重要转折期。当时的情况是,消费者需求爆发增长,厂家不断进入,市场急剧膨胀。当时品牌之间都在打价格战,在屈臣氏里面膜的实际零售价降低到两三块钱一片。”
据称,2003年~2005年在屈臣氏打价格战的面膜品牌,市场上已看不到踪影。“促销能够带来销量,但价格不是品类建设的核心,最终我们需要向消费者贩卖的是价值。”佘雨原如是强调。
他认为,即便在号称面膜竞争已成“红海”的当下,“面膜市场的激情被激发出来了,但面膜真正的品类价值并没有被确立”,而价格战成为屡见不鲜的竞争工具。
站在面膜的十字路口,该如何选择?
“首先肯定不能继续价格战,这个十年前已经被证明错误的方式。消费者如今更热情的需求,并不是来自于低价面膜的需求,而是来自于品质面膜的需求。”在常人看来,低价与高品质不可兼得,更符合基本商业逻辑。
因此,在佘雨原看来,面膜的未来在于持续深挖并确立面膜独特的品类价值。
为何如此强调面膜品类的价值?佘雨原直言:“面膜未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一定来自于拥有和其他膏霜乳液等护肤品不一样的价值,如果对于消费者而言价值相同,就可能被替代。所以,站在商业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用优秀的产品不断向消费者传递这种价值,去维护消费者当前对面膜的热情。”
如何维护并激发消费者对面膜的热情?平价OR品类价值的建设,你将如何选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谁成谁败让一切交由时间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