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99年开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显著提高。特别在快消领域,产品中高端产化成市场增长的主导因素。
其中,肌肤护理产品消费升级49%,价格提高16%,销量增长35%;牙膏消费升级55%,价格提高18%,销量增长27%;液体牛奶消费升级48.5%,价格提高32.4%,销量增长19.1%。可以说,消费升级推动了快速消费品一半的增长率。
对于不温不火,一直被应季销售的身体护理品,高端细分能否成推动市场增长的下一座金矿?
下一座金矿?
我们先了解下身体护理市场的基本状况。
广州蔻斯汀国内事业部总经理石敬辉表示,专业数据公司调研显示,身体护理类在国外美妆市场占比20%左右,在国内仅为9.8%,还包含了8%的沐浴露,类似身体乳等护理产品占比不足2%,而护理类,手霜量最大,身体乳次之,仅为手霜销量十分之一,其他产品微乎其微。
不仅量小,目前国内在售的主流身体护理类多以50元以内中低端产品为主。比如强生、妮维雅等。除了手霜能自然销售,其他产品多处于从0到1的市场教育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石敬辉认为“高端市场”更有前景。
“从0到1,让本无身体护理意识的顾客养成习惯,过程太长,成本太高。已养成习惯的多为注重生活品质的高端客户,无需过多教育,服务好这部分群体显然更容易。”
但较之过往市场的“润肤”概念,石敬辉认为高端产品应能满足其他多元化述求,比如丝滑、美白、祛痘、香氛等。
另一专注身体护理的蘑莉舍品牌也开辟了一条高端产品线。
沈阳依之诺总经理秦洪军同样看好高端市场,但他认为,要有品牌力支撑,消费者更愿意为维多利亚秘密、茱莉蔻、欧舒丹这样的大牌出高价。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佛山柏丽妍总经理黄南建。他认为,高端进口品牌会更受欢迎。但总体看,正常规格的产品(以250ML为例),进口品不超过150,国产品不超过100元更好销。
叫卖不叫座的鸡肋?
有人追捧,就有人质疑。
更多渠道商则对身体护理品高端化持怀疑态度。
冀国群表示,在千彩秀系统,30元左右的产品成交率最高,高端产品走量非常小。
他认为,身体护理类除了名品,剩下的仍需BA推荐方能动销,大部分消费者对身体乳等产品的需求还停留在滋润层面上,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功效或其他方面的高附加值,一味高价很难有市场。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汉久总经理万祈成,他认为身体护理类单价50元以内更好销。他们曾尝试过将一款进口身体乳(正常规格)定价78元每支,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调价至99元两支后,走量大幅提升至每两天一箱(每箱64支)。
他认为,50以上的产品,除了国际大牌,在终端的动销会非常困难。当妮维雅200ML的身体乳不到30元,你需要让客户看到所谓高价产品的附加值。
保定东方日化总经理王金阁同样不看好高端细分。他认为,之前很多品牌价格虚高,价格战把很多产品砸回原形,如果没有相应品质支撑,只能算伪高端,终究经不起市场验证,就像本土高端洗护,一直处于叫卖不叫座的尴尬状态。
虽然各执一词,但消费永远遵循金字塔结构,随着消费持续升级,位于塔顶的高端消费未必成主流,但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市场。从这个层面而言,高端细分或成下一座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