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兴起的跨境电商风潮,母婴产品应该算是最受益的品类了。
先祭出一份数据:去年,我国跨境电商32%的份额来自母婴类产品;其次是化妆品,占比25%;保健品、食品类占到24%左右。三大类产品占到国内跨境电商份额的八成。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全国超过30家涉及母婴跨境业务的电商群。这其中天猫国际、苏宁红孩子这些电商巨头,也有诸如蜜芽宝贝、贝贝网、辣妈商城、皇家空港、宝宝树等专注母婴与女士护理类产品的跨境电商网站。
在跨境电商上刷够存在感的母婴行业,又搭上了最新出炉的全面两孩政策。在这个看似朝阳的行业里,无限生机与挑战都在暗潮汹涌……
一条纸尿裤的战争
有数据表明,随着第四波婴儿潮的到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预计2015年中国整个母婴市场将达到2万亿的规模。这其中,母婴品类超越化妆品,成为了进口品潮中的黑马。
看看它们所带来的价值就知道了。今年9月,聚美优品以15.5亿投资母婴垂直社区宝宝树,以支持其做“母婴海淘”;以母婴起家的进口电商蜜芽宝贝今年9月完成D轮1.5亿元融资,此时距它上线仅一年半;今年1月,同样做母婴特卖的跨境电商平台贝贝网也完成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蜜芽和贝贝如今都已经被估值到超10亿美金。
即使是在南沙自贸区,母婴产品份额也占据了不小的位置,比如胡萝卜村,其母婴所占份额就达到了50%,和麦贺达也有看起来超级壮观的母婴货架。他们成为这些进口日化店中的营业主要来源之一。
这其中,尤以纸尿裤为甚。《2015年母婴行业白皮书》显示,纸尿裤已经与玩具、童装等成为了网购最多的母婴用品,其中纸尿裤的网购比例更是超过了72%。甚至有新闻报道,因进口的花王纸尿裤过于火热,花王总部于今年初在日本部分商超贴出了“限购”公告,要求妈咪持证购买,并且一月限购8包。而在蜜芽宝贝、贝贝网等跨境电商上,进口纸尿裤节的厮杀更是昏天黑地。
尽管0而由于消费能力的提高,加上对安全品质的追求,使得进口品当仁不让地受到热捧,与婴儿有关的产品尤甚。
更深层的原因是,多位资深跨境电商人士谈到,纸尿裤作为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更适用大多数跨境电商所采用的品牌商采购、集邮保税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产品价格,而且可以做到快速发货,提高用户体验。
另一方面,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 (BAI) 投资助理杨露茜就撰文表示,母婴产品所天然具有的刚需、高频、大流量的特点,使得它最容易成为跨境增量市场的切口,同理的还有女士护理产品,如卫生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跨境电商首选母婴产品起家了。
是铠甲也是软肋
全面两孩的消息公布后,偷笑的除了育龄女性,剩下的就是与之有关的产业了。
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就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可以直接拉动对妇幼健康、婴幼用品、托幼服务、教育等领域的消费。”
是的,首先受益的便是母婴行业。有跨境电商风潮的助力,又搭上了全面两孩的政策便车,全副武装的母婴跨境电商仿佛前途无量。
但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尽管母婴产品“刚需、高频、大流量”,它始终摆脱不了使用周期短的软肋。海蜜全球购创始人徐俊表示,“母婴用户的生命周期极为有限。奶粉、尿不湿只集中在宝宝1-3岁之间使用,过了该生命周期,用户马上转化为无差异特征的普通用户。结果就是,花费大量成本引入的用户,短短生命周期之后便快速流失。”
这似乎给母婴跨境电商敲响了一个警钟:母婴产品的受众范围窄,以及使用周期短的特征使得平台很难真正留住用户,这样一来,以利润换流量的母婴产品价格战似乎还有鸡飞蛋打的危机。
蜜芽宝贝已经尝试在转型。今年7月,蜜芽宝贝更名为蜜芽,就是为了摆脱单纯的母婴跨境电商形象,以升级为亲子家庭生活消费。整个蜜牙平台上,从刚上线时,非母婴产品仅占整体销售的1%,到2015年10月,比例已经上升至17%。此外,奶粉和纸尿裤从刚上线时销售占比高达70%,到2015年9月已经下降到了35%。这意味着,蜜芽尝试扩充品类、降低母婴产品份额的举措已经初具成效。
蜜芽的CFO孙伟曾公开描述过蜜芽未来的发展路径:母婴产品——家庭快消品——虚拟产品。商业模式上则会从最初的网上垂直在线销售逐步增加社会化销售,继续满足用户的线下需求。
品类的扩充、线上线下双引擎驱动,这也许将成为众多母婴电商未来探索的可行性路径之一。但,这是由一个平台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的,在国产母婴产品没有真正地俘获消费者之前,进口母婴产品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