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这个概念想必诸位都不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O2O已经被讨论的过于泛滥了。
但是正如去年的“互联网思维”一般,行业内人人都在讨论,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口、为我所用。O2O简单说就是线上成交、线下体验,但具体怎么操作,却是莫衷于是。放眼行业外,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拉起了一大票的O2O软件,杀价杀的满城飚血,广告更是做的铺天盖地。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O2O的背后是资本游戏。那么想靠这么一个东西,去解救迷城之中的终端门店,是否靠谱呢?
日化网点犹如毛细血管一般遍布全国,自上而下搞平台,听起来犹如神话;如果每个门店自己搞,似乎又力不从心:粉怎么吸、流怎么引,线上流量早不起来,线下成交也便成为一纸空谈。
于是O2O,似乎又不像是草根可以玩的游戏。
困境在于引流。然而如果只说引流,也未必就没有草根成功的样本——比如说去年兴起的微商,一时之间也的确创造了关于流量的神话。当然这与微商自身发展下级代理的模式也是分不开的。但这至少在暗示我们:由草根而起的O2O经营,未必就一定不靠谱。终端店主需要做的,就是要有一个能够良性扩张的线上平台,并成功说服消费者到店完成产品体验。
近日,在参加某企业举办的峰会时,亦碰巧触及了O2O平台搭建的这一问题。
该企业的操作方式,在如下几个方面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是吸粉与打板相结合。众所周知,即便不做电商,打板也是门店不可绕过的一环。在互联网时代,打板活动的意义已经不止于成交量与宣传效果,其背后所蕴涵的人气、大数据,亦有望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而被利用起来。将公众号的吸粉与打板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培养流量入口。动销活动做一场是一场,期间如果伴以惨烈的价格战,甚至可能会造成“赔买卖赚吆喝”的结局,但如果在动销中加入吸粉阶段,常态化的动销却不会再至于价格战,而是相当于为公众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粉丝输送通道。
自然,吸粉与打板结合并不是简单的1+1。其背后的隐含逻辑,尚且包括目标人群的改变,以及终端战打法的互联网化。第一点不难理解,O2O的目标人群势必是年轻消费者,他们习惯于手机端购物,在微信里互发红包,饿了吗、滴滴打车等软件亦在引导他们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交易。此刻美妆O2O的微信公众号介入,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搭载这一切与微信平台发生关系的交易软件所组成的顺风车。目标人群既然有所修正,那么在打板活动中,有选择性地扩大吸引年轻受众的产品、品类,自然亦是水到渠成的策略。
而终端战打法的互联网化,则是比较容易比人们忽略的一点。正如刚才所言,公众号O2O是完全可以搭载“顺风车”的,那么在玩法上,亦势必须要注意向这一环境靠拢。无论是公众号的内容编辑、商城活动,都可以向这些交易平台学习经验,进而为我所用。
第二个亮点,则是即是统计战绩,反思经验教训。与常规的终端动销活动不同的是,借助O2O软件,交易流程已经完全变得可视化了,不同品类、产品的销量、购买群体,活动期内的波峰与波谷,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形式展现在决策者面前,通过及时分析这些数据,无论吸粉抑或打板,都可以及时修正,并在下一次活动中取得进一步的完善。从这一角度言之,O2O的介入实际上也在推动着众多打板走向进一步的合理化。
美妆O2O究竟当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其它行业的既有经验可以作为借鉴,但我们完全也可以期待有更加多样化的O2O运作方法出现。至少可以明确的一点是,O2O未必一定是“大而全”的,未必一定要借助于资本雄厚的大平台。因为实际上微信本身就是个极具整合能力的大平台,而基于此发展起来的一切社交、购物、传媒行为,都在培植着一种新的环境,都在为后来者提供推动力。美妆O2O可以小而美,并非因为其“小”,而是背后有大的平台和气候;美妆O2O可以点化终端动销,让原先白刃化的、伤人自伤的价格战,得以输出更多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