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面膜近年来的爆发,网上有个形象的说法。“创立一个面膜品牌,有时候还挺简单的。首先,花个千把块钱到网上找人代为注册个公司;然后,依旧可以在网上购买几毛一片的面膜产品;再花上几百块请设计师做个包装设计。如此花个一两万,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面膜品牌及产品。”
事实上,上述案例在面膜品类进一步爆发的当下并不少见。品牌的爆炸性增长可窥见面膜品类之魅力,可井喷之后面膜却将面临不少的问题。譬如同质化、虚假概念、质量难保……
130亿人民币的市场“蛋糕”
先让我们来捋一捋面膜品类的发展阶段:
2011年,面膜品类于中国市场开始萌芽,据Euromonitor 的统计,面膜品类2011年市场规模达59 亿元;
2012年,化妆品行业开始宣称面膜元年到来;
2013年,成百上千的品牌商家涌入面膜市场,形成群“膜”乱舞的乱世局面随即美即被欧莱雅收购,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之争愈加激烈;
2014年,业界感叹面膜行业洗牌的时刻到了。事实上,还在层出不穷的新品牌、传统护肤品牌的切入外加微商渠道的崛起,面膜品牌间开始了大乱斗;
2015年,据中怡康数据统计,面膜在2015Q1市场表现中脱颖而出,以22.5%增速领跑整个护肤市场。面膜在销售量上的增速高达60.3%,销售额份额达到了5.8%。可见,人们对面膜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面膜市场爆发式的增长。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面膜品类的进一步爆发与微商渠道的发展关系匪浅。甚至有说法认为:一提到微商就会想到面膜。“朋友圈变成微商的天下,其中80%的人在卖面膜。”事实上,《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在百度上搜索面膜时,弹出了新闻中10条有9条与微商相关。
据英国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女性仅在面膜上的花费就达到了65亿人民币,而到2019年,中国的面膜市场预计将达到130亿人民币。然而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体量背后,面膜产品的发展现实却是:技术门槛高,同质化极其严重。
革命面临技术攻关难题
事实上,从2012年面膜元年的到来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家进军面膜市场,欲在增长强劲的面膜市场抢得一口食,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流通领域的小品牌以及一些模仿名牌的“山寨”面膜开始介入市场,造成市场同质化严重,厮杀惨烈。
“现在品牌之间同质化严重,原材料差不多,技术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凭借营销手法来推广品牌。”相关行业人士如此说道。
面膜由营养液、基布和包装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营养液革新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从生物、化学、科研等方面着手,要从营养液方面与众不同,有一定难度。也正因如此,面膜精华液的话题始终在“植物矿物蜗牛”圈里打转,不论面膜出了什么新功能,最终都会面临品牌扎堆的情况。说白了,就好比大家都是补水面膜,只是产品名称、包装设计以及概念等方面的不同而已。
而基布方面,纵观面膜行业,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无纺布贴膜、泥膜、水洗膜上,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尚待提高,尤其是材质的升级和转换上颇在眉睫。然而,从无纺布到蚕丝,再生物纤维、厚布,这些无不被基布厂家冠以“基布革命”的称号。同时,每一个革新的基布品类中,又将延伸出各种名目的“下属”、譬如从纤维出发的生物纤维、凝胶纤维、海藻面膜纤维、碳酸纤维……目前市面上的基布材料,可谓五花八门,但这些就是对早前基布种类的“革命”了么?
营销创新一片倒
之前一段时间,美即有点“沉默”,大家纷纷猜测它“新妈”欧莱雅是不是要“放逐”美即的时候,美即的“面膜哲学”上线了。其新的人文与科技结合的概念以及使用了新logo、新外包的三大系列新品引起人们的讨论与关注。从美即此次的新品发布会来看,美即更多的倾向营销方面。
无独有偶,最近,各式奇葩面膜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物面膜,现在已是红海的面膜市场,以其独特性杀得一片领地。记者分析其火爆缘由:首次将动物形象印在面膜上,浓浓的趣味扑面而来,造成“动物萌”的噱头,再有各路明星的宣传推广,动物面膜因此火爆非常。
除动物面膜外,还有变形金刚面膜、鸟叔形象面膜、胡子面膜等等造型怪异的面膜产品。不论效果如何,这些奇葩面膜的噱头,也足够吸引消费者注意。
一个好的宣传方案能够快速让消费者记住一个品牌,譬如脑白金那句自相矛盾的广告词。正因如此,比起门槛过高的技术创新,面膜厂家更多的通过营销、宣传上的创新,求得红海突围的有效途径。
面膜品类的高速发展,当前很多小品类更是难以望其项背。随着消费者需求扩大的市场容量,吸引着众人的目光。2014年微商渠道的崛起更是为面膜的爆发添了一把火。可随着而来的质量问题、同质化问题,或将成为面膜品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有观点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毕竟阶段,优胜劣汰,面膜会因此进一步发展,品牌排名将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