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某品牌市场总监透露,旗下广州某区一连锁系统反映“生意不好做了。”但其实,该终端乃品牌十强店,还是自然堂百万店。“今年自然堂可能只能做到去年的三分之一,悠莱也下降了很多。我们的夏季订货,他只订了20万,但原本是想吃50万的。”为什么不好做,该终端也没个说法。只是在盘点收银系统时得出一结论——客流量减少、会员返店率降低。该品牌市场总监猜测:“按道理,从化的店,他的规模和装修秒杀广百的小柜台,所以应该是流向了其他渠道。”
似乎,外资品牌现在也正遭遇着“流向其他渠道”的困境。
今年5月,财政部一纸消息掀起了外资品牌的降价冲击波。消息称,6月1日起我国化妆品进口关税税率由5%下调至2%。接下来的时间里,雅诗兰黛、欧莱雅、韩国爱茉莉、宝洁、资生堂等等一众外资品牌纷纷表态降价。其中最先反应的雅诗兰黛甚至宣布,自7月1日起将下调部分明星产品的建议零售价格。而彼时,距离财政部消息的发布仅一个月时间。
此番外资品牌反应之快,且扎堆品牌之多,让从来看惯了外资品牌涨价的民众们有些看不懂了。但倘若是再翻翻外资品牌近几年的财报,似乎又有些get了。以欧莱雅、雅诗兰黛为例,前者2014年同比增长7.7%,过去14年来销售增幅首次跌出两位数;后者近两年的销售额增速也跌进个位数。这般看来,关税税率的降低倒像是给了外资品牌们一个台阶,一个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的台阶。
事实也如此。
一直以百货、商场为据点的外资品牌,2015年却在不断遭遇着渠道的停业、关张、撤离。“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包括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比上年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数据来源:联商网)。即便在互联网渠道,外资品牌有垄断销售额前五的阵势,但依然无法忽视海淘、代购等渠道的分流。
中国消费者在海外市场的血拼,早已司空见惯也由来已久。2012年初,世界奢侈品协会和中国贸易促进会就曾发布报告,称圣诞、春节期间中国人的海外消费预计达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不久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外国游客在美国人均消费为4000美元,中国游客人均达6200美元。美中旅游协会会长更是认为,这一数值至少在8000美元。甚至,2009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中,56%为海外消费且金额达13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所有奢侈品消费中金额最大的部分是化妆品、香水、个人护理(数据来源:贝恩咨询)。境外购物所引发的购买力外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着中国市场上的外资品牌销售。
自贸区、进口商品直销模式、跨境电商等,则将分流影响直接搬到了本土区域。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2015年4月,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统一揭牌;另外,此前有消息称,包括重庆、武汉、郑州、西安等在内的9省份,在地方两会上表态积极申报第三批自贸区。针对自贸区对外资化妆品的市场影响,以上海为例,据上海海关数据,2014年上海自贸区进口消费品达1142.3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较2013年提升10.7个百分点。在这当中,化妆品进口24.5亿元,其数额仅次汽车、医疗保健品、手表三项;增速45.7%,位列第二。不仅如此,上海自贸区“进口商品直销”模式还将在第二批自贸区进行复制推广。简单地说,这就意味着外资品牌将在这四个市场中直接贴身肉搏。而在自贸区,有说法称消费者能购买到比市场价格便宜10%-30%的进口商品。这么一来,谁的竞争优势更明显?
不仅如此,有报道显示,2014年8月亚马逊在上海自贸区启动跨境业务。2014年11月27日,澳大利亚国家馆网上商城上线启动仪式在该自贸区正式举行。且据报道,该国家馆除线上平台外,还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出100家实体店。同年9月,聚美优品在郑州保税区(国务院批准的国内首个保税区之一)建立上万平方米自理仓。仓储备货模式满足了海外购货品在下单后24小时发货的需求,同时还对海淘业务给予10亿元的补贴, “日审核单量从原来的5000单增加到了几万单,现在还有多家海关在与聚美进行接触。”现如今,传阿里巴巴、聚美优品、唯品会等等电商平台均有表示布局自贸区的意向。试想,当京东、天猫、亚马逊、1号店等等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开展海淘业务时,海涛化妆品将占据多大的体量?对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又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冲击?
如果说,以往的境外游或者海外代购等等,更多属于消费者个体性、自发性的行为,那么自贸区、跨境电商等则更多带有国家政策引导的色彩。不断放开的自贸区,让化妆品海淘继续迎来利好;跨境电商“保税行邮”模式,让境外商品入境后能暂存自贸区或保税区,消费者所要做的不过缴纳行邮税。
无论还互联网逼宫,还是自贸区抄底,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外资品牌的本土市场正在被分流。如何再次收回被外流的购买力,或许才是此番外资品牌借口关税调整集体降价的真实原因。而记者以为,市场的成熟更依赖的是充分的、健康的市场竞争。无论于外资品牌还是本土品牌,这一轮的“降价冲击波”或者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