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下旬开始,欧莱雅、雅诗莱黛等国际巨头旗下的多个进口品品牌开始公开声明降价。之后不久,资生堂旗下的进口化妆品也开始了一轮价格调整。业内人士纷纷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本轮降价冲击波背后的诱因。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关税下调。就时间线上来说,5月25日,财政部关税司宣布自6月1日起进口护肤品的关税从5%降到了2%,此后不久,欧莱雅中国在5月26日宣布将“下调大部分进口产品价格”,而雅诗兰黛、资生堂,也分别在5月27日宣布调整价格。这部分降价的品牌中,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23%。
两年前的一次关税下调,进口品价格不降反升
人们将降价的诱因归结为关税的下调,然而本轮下调并非近年来唯一的一次。早在2013年1月1日起,护肤进口品的关税就已经从6.5%降到了5%,然而彼时的进口品并没有因为关税降低就开始降价,甚至还有SK-II等品牌出现价格上调现象,对此企业给出的解释是:人工、成本的增高。
同样是降关税,为何最终的价格变动却是一升一降?
实际上,看似降了三个点的关税,税费的下降却是微乎其微的。在化妆品的税费构成中,真正占据大头的是30%的消费税与17%的增值税,然而这两部分却是轻易不会调整的。举例来讲,一款400元的护肤品,在经历关税下调之后,其税费只是降低了不到两块钱。然而反观专柜上的进口品,其降价幅度却是颇为显著:雅诗兰黛15ml小棕瓶眼霜,价格从560元调整为480元;Laneige兰芝夜间修护睡眠面膜,从原来的230元下降为195元;悦诗风吟的一款精华霜,从210元调整为190元……如果只是因为关税下调,这些进口品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这么大的调整。
因此,业内人士普遍倾向于认为,早在本次关税下调之前,众多进口品就已经有了下调价格的意象,一则因为本土品牌崛起,在品质与品牌美誉度上都在大步追赶;二来因为韩妆等新晋对手趁着流行文化的东风勃然兴起,给之前的进口巨头造成了很大压力,本次关税下调,正好为其调整姿态提供了一个契机,于是也便理所当然地“滚坡下驴”了。
然而,本次降价潮的结果,不仅未曾有效提升终端销量,反而颇有暴露软肋的嫌疑。当各巨头宣布降价之后,不仅终端的消费者反响平平,其近年来增速放缓的事实还得到进一步放大。据了解,欧莱雅中国区已经连续两年增速下滑,2014年营收增速已经跌至7.7%,连续十三年的两位数增速就此打破。反观资生堂,其2014财年中国市场按固定汇率计算收入下跌4.8%,跌幅堪称各大市场之最。
因为关税下调,进口品迅速跟进下调价格,结果降价变成了“假摔”,也或许令5月25日成为一个本土市场竞争格局重新洗牌的分界点。
聚美躺枪,专柜比代购还便宜
其实,在本次进口化妆品宣布降价之后,真正称得上莫名躺枪的还要数各种代购平台,以聚美优品为例,在关税下降消息刚刚曝出后,5月27日聚美优品股价下跌15%,也创下了自去年5月份上市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显而易见,由于“极速免税店”等海外代购平台的产品线正是要赚取差价,关税调整之后,自然会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进口品本次放低身段、大幅调价,也是因为海外代购等新兴渠道的市场分流,导致其销售增长呈现疲态。渠道多元化在未来势必会表现的更加显著,本土品牌、韩妆等竞争对手的强大,也在逼迫欧美巨头重新估计形势。回到本次调整关税的出发点,据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本次调整的14类商品,都是在国外购买比例比较高的。“服装、鞋靴、护肤品、纸尿裤等属于境外消费量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强的商品,降低关税有利于合理增加进口,促进国内消费升级。”由于国内高端消费品价格远高于国外,而消费价格则日渐透明化,就导致消费者不愿意支付高额价差,从而选择国外消费或者代购。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境外消费额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由此,本次关税调整的真实目的在于促进消费回流,虽然就护肤品来讲,微不足道的关税下调并未占据护肤品售价的太多份额,但只要促进回流的大环境不变,占据更大份额的消费税、增值税等未来也自然会有下调的可能性。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进口品走在税费调整之前先大幅降价,却未收到消费者们的热烈回忆,这是否也意味着:同价位偏低的国产护肤品,在品质与名誉度方面已经显著赶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