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我国财政部宣布将化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从5%下调至2%,从6月1日起开始执行。于是一波化妆品“降价潮”就出现了。
欧莱雅集团最先跟进,紧接着,雅诗兰黛、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宝洁、欧舒丹等都上了降价榜。宣布将于8月1日正式降价的欧舒丹以最高达31%的降幅傲视群雄,不过降价金额最高的却是资生堂旗下顶级品牌CPB(肌肤之钥)的精华肌底液,单价从2680降至2180元,降额高达500元。
但浏览整个榜单,能在降幅上用得起“高达”二字的少之又少。一般认为,本轮化妆品“降价潮”是关税下调所致。但就本不算高的关税税率来看,所降之价实在是杯水车薪。以一个报关价为200元的化妆品为例,关税从5%降到2%后,实际价格也就降了6元。那么,这轮看似“雷声大雨点小”的“降价潮”,在博了不少新闻版面之后,实际反应如何呢?
是降价还是隔靴搔痒?
在百度以“化妆品关税下调”为关键词搜索,出现的标题多是“市民反应平淡”“降价就像毛毛雨”之类的词眼,甚至有报道直言“广州暂未出现抢购囤货潮”,暗喻本轮化妆品降价潮的力度有如隔靴搔痒。
那么各大化妆品集团降价力度到底如何?且看下表:

由于涉及的是进口化妆品,因此对那些已经在中国生产的外资品牌,如美宝莲、巴黎欧莱雅、梦妆等来说,“完美”地避开了“降价潮”。不难发现,这些品牌恰好是横扫老中青的大众性护肤品牌,它们知名度高,也位列于最多数人的关注范围内。它们无缘降价榜,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市民的关注度。
但就这份榜单本身而言,欧莱雅集团的降价金额停留在50元以内,虽然涉及的品牌多,但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用。而诸如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涉及的降价品牌较少,宝洁更是只有SK-II一枝独降。最关键的是,所有的降价品牌均限定部分产品,而非全线降价。
那么这样看来,降价的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了,也难怪新闻上“嘘”声一片。更有人质疑这其实是外资品牌不堪业绩下滑压力而选择的“就坡下驴”。日化行业专家谷俊就认为,“当前国内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了消费,进口化妆品品牌面临市场压力。所以品牌其实是借着关税下降的契机,对部分产品进行降价。”
一些例证就是,2014年,资生堂在中国的业绩表现为全球最差,2014财年,其营业利润同比下滑了47.2%。宝洁也于今年4月披露财报,销售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而在华销售占比很低的SK-II更是有传闻称或将被宝洁出售。即使稳定如雅诗兰黛,其2014年净销售额也只做到自保,仅同比增长1%。
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代购党
不妄测降价背后的具体原因,对消费者来说,价毕竟降了,聊胜于无。
于是有好事者将本轮“降价潮”中最值得购买的产品罗列而出,并附上价格对比与蟾皮说明。对比出真知。尽管降价榜单上涉及品牌、产品不多,但降价的产品绝大多数均为该品牌的明星产品,诸如兰芝的夜间修护睡眠面膜、海蓝之谜的精华面霜、SK-II的神仙水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任何打上“明星产品”旗号的,自然是品牌下的爆品无疑。而这些较为知名的所谓爆品,恰恰是代购党的经济支柱来源。
作为代购的重灾区,香港市场并不在降价范围内,雅诗兰黛集团更是表示,降价后,同款产品跟香港“基本差不多了,主要是汇率差”。以雅诗兰黛15ml小棕瓶眼霜为例,调价前国内专柜售价560元,调价后变为480元,该产品在香港售价为400元人民币左右,差距缩小了一半。对一些对代购产品真假存疑的顾客来说,也许更愿意多花一点点钱在国内专柜买个方便与放心。这也意味着,代购党们可能要遭遇一小波客户的遗失。
代购价差的缩小,除了影响代购党们的潜在客源外,最直观的则是利润空间的压缩。仍以雅诗兰黛小棕瓶为例,当它价格为560元时,从香港400元购入,500元售出,获利100元;而如今小棕瓶国内售价已为480元,即使代购党们以480元售出,也只能获利80元了。更何况,代购价能与国内专柜价位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好在降价的产品范围并不算大,代购党们还可以靠其他产品弥补。不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全球化,相信透明的价格体系也会是越来越完善,加上本土品牌的崛起,那时,才是化妆品拥趸们的福音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