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在人群中的影响力是以指数级速度递增的,至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购物,变得越来越便捷,而那些发展较为粗放的商业模式,则被后来者逐渐吞噬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微商,这一颇具草根色彩的创业形态,在2014年甚嚣尘上,赢得整个美妆行业的注目。在一年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商会、联盟、专门品牌陆续出现,大家一起创造着销售神话,同时也在吹大着泡沫。从某些角度讲,从去年到今年,微商未能非常好地把握住转型升级的机会,而是选择了更快速地消耗购买力。与此同时,一些其它形态的移动电商则陆续出现,并开始侵蚀它们的生存空间。
或许有人会问:移动互联网是否会诞生类似于聚美优品那样的垂直平台?就趋势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当前我们已经有各种打车软件、掌上购物平台,甚至是河狸家这种售卖服务的移动平台,既然这些商品、服务平台都可以借由移动电商出现,再出现美妆移动电商似乎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用互联网圈子的话说,这就是风口,问题只在于最后能登上风口的人是谁,以及它最终会有怎样的外部形态。
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巨头已经看出了这一商机,比如步步高以及其旗下的云猴网,就已经在区域性电商方面展开颇具成效的探索。如果线上联动线下,那么可以即时链接消费者的移动电商势必将大有用武之地。传统业态的转型亟需从移动互联网方面借力,以完成所谓的“互联网+”这种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极有可能催生出极具战斗力的区域性移动电商巨头。
当然移动电商平台亦不会拘泥于某一种特定形态,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或者某一个、多个品牌主导性的移动电商平台,在未来都有可能出现。他们将是品牌与代理商转型的利器,同时亦可搭载众多专营店,进而推进CS渠道的转型升级。
而此时站在对立面的,则是起于草根的微商。
强敌环伺,巨头进击,移动电商这种新渠道已经被各种行业接纳,消费习惯亦是逐渐被培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电商巨头们的动作越来越高调,消费者分流逐渐细化,原先野蛮生长而铸成的“大而全”式的微商,则变得不那么吃香。
就以份额最多的面膜为例,面膜是快消品,所以为微商所青睐。但是巨头涌进之后,无论是成本抑或质量,都可以做得比微商更好,于是低利润、走量的快消品,正好适合了注重规模效应的移动电商巨头,出身草根的微商则需要另谋出路。
如果常规产品、快销产品会被规模效应更强的平台巨头所占据,则草根微商们必须思考其它“小而美”的路子。显而易见,这早已不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去探求微商的崛起之由,便会发现最初的“代购”正是由售卖稀缺品起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与其它渠道的商品高度重合。
或许有人会好奇,既然微商产品因为与其它渠道的商品高度重合而面临滞销,微商又如何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保持高速增长呢?观察微商们在过去几个月中的操作手法不难发现:扩大团队,已经逐步代替销售产品,而成为许多微商们的最主要任务。只有发展更多下级代理,才能消化更大的库存,进而晋升至更有话语权、更多赢利的大代理,而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小代理,则要面临产品滞销求告无门的窘境,其或者进一步寻求新的代理,或者将库存自行消化,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流入到消费群体当中。如果再注意到消费者的态度,又可看到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极少轻易尝试不熟悉的新产品,而微商在各种“质量门”的频频曝光之下,更是加深了信任危机,于是,肯选购微商产品的消费者进一步减少。微商“产品不到消费者”的情况也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之下,经营者势必会将更大的权重放在扩大团队方面。击鼓传花,已非危言耸听。
坊间传闻,部分企业在经历微商销售大幅下降之后,亦开始渐生退意。更何况,随着其它更具战斗力的移动电商平台出现,尤其是随着消费习惯的逐渐成形,品牌方的可选项也在逐渐增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小而美”的草根微商已经日薄西山、穷途末路?
未必尽然。
实际上,与许多“雷声大、雨点小”的美妆微商相比,倒是有许多经营其它产品的微商能够活得很滋润。其所经营的产品,包括鞋服、腕表以及雅玩等等。通过采访发现,这些微商很少热衷于发展团队,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下级代理。在发布信息方面,则是直接发布新进产品、待售宝贝,没有什么“正能量鸡汤”,其市场的扩大,则是依赖于朋友间的口耳相传。
雅玩腕表之类当然与美妆产品大有不同,其不是快消品,也没什么副作用,经营者不可能快捞一比,而是势必要沉下心去经营,如此以来,反倒是能够做出真正长线的微商。如果与淘宝网店之类相比,仍然可以发现这些微商具有经营成本低、传播方式自由、速度便捷等多种优势。可以说,真正出问题的并非是微商,而是一部分经营微商的从业者。
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们仍旧期待:草根微商与平台巨头能够和谐共存,各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