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独立的几个事件,背后有一个共同推手,那就是资本。从去年开始,韩后、花印、韩束、亚缇克兰等品牌相继获得资本注资;渠道层面,除了相继对怡亚通投怀送抱的代理商巨头们,山东三信等以挂牌新三板的方式,与资本密切接触。
显然,新一轮的资本浪潮已然开启。
资本潮来袭
无论是风投注资、企业上市,还是登陆新三板,近年来,资本在日化的活跃度都显著提升。
2014年5月16日,创立仅仅四年的美妆电商聚美优品在美交所挂牌上市;
2014年8月,幸美股份在新三板挂牌,成“新三板”日化第一股,随后,本土日化企业兰亭科技也登陆新三板;
2014年10月,天图资本1亿元注资花印品牌;
2014年12月,红杉资本亿元注资本土品牌韩后;
2015年1月,山东三信登陆新三板,成为首个在新三板挂牌的日化渠道商;
2015年3月,亚缇克兰在时隔不足一年后,再次获得红杉资本、首业资本、亚商资本三大资本巨头的第二轮千万美元注资;
2015年5月,韩束获得中信资本、联新资本以及上海家化前董事长葛文耀希美PE的4亿元投资。
企业间的并购也开始频繁。巨无霸怡亚通这两年相继并购济南方圆、广西大泽、科桂、大连宝利、厦门兴联汇都、郑州翔隆商贸等大型日化代理商;思埠集团入股幸美;土豪科蒂买进卖出;韩束在4、5月份相继全资收购必优兰和1亿入股彩妆品牌韩粉世家。
为何对日化频抛橄榄枝?
资本一直在躁动,但同日化的亲密接触,却是近几年才开始。
“资本是嫌贫爱富的。十年前,本土日化体量小,品牌力弱,投资价值低。这十年以来,以本土日化专营店为摇篮,孕育了一批类似自然堂、美素、珀莱雅、佰草集、卡姿兰、韩束、韩后、丸美这样的优秀品牌,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及体量上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成长型,投资价值显著提高了。”
“另一方面,对绝大多数本土品牌而言,从0走到10的阶段是为了生存,随着企业的扩张,才逐步产生品牌梦想。要想从10走到100甚至更高,与资本对接会加速这种进程。”广西怡亚通大泽深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峰辉分析。
这一观点也得到业内日化专家的认可,他表示,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整个化妆品行业销售过两三亿的企业很少,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90%,但最近两年这样的企业多了很多,韩束吕义雄更是把2015年的回款目标订到50个亿。
这些品牌还保持稳定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我国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1.7%,是全球日化行业增速最快的地区。
凯度消费指数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在护肤品领域,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由49.5%减少至38%,本土品牌的份额由30.5%提升至62%。
显然,近十年的沉淀,让本土品牌在历经八九十年代的繁荣与衰退后,迎来第二春,从而吸引着资本频抛橄榄枝。
资本AB面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一夜间,马云超越李嘉诚成了亚洲首富,阿里系的28名高管成了亿万富翁。
与此相对的是,近期A股大跌,中国内地女首富的财富顷刻间缩水400亿元,许多股民一朝回到解放前。
这就是资本,可翻手为云,亦可覆手为雨。
前几天,庄文阳亿元回购丁家宜的新闻在行业盛传。被外资收购后,小护士在2014年停产,5年后市值从24亿降至1亿。看起来高卖低买,庄文阳似乎赚了一笔,但对曾经的国货精品丁家宜而言,却是满目疮痍,光辉难再。
丁家宜情况并非个案。从美加净、小护士、中华到羽西、大宝。大多数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改造并不成功,很难逃脱被雪藏或乃至消失的命运。
另一方面,虽然本土企业前赴后继奔向IPO、挂牌新三板,但化妆品上市企业的业绩却并不好看。2014年的财报显示:在广州浪奇、上海家化、索芙特、两面针、中国儿童护理、霸王、美即、青蛙王子和聚美优品这8家上市企业中,仅有浪奇、家化和聚美优品三家分别保持32.43%、19.38%和31%的业绩增长,大部分处下滑甚至连续亏损状态。
被资本反嗜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悲情者当属上海家化。2011年,平安以51.09亿元竞得上海家化100%的股权,并承诺在5年时间里投资70亿,把家化打造成国际时尚产业集团。
商场如戏,还未等到“与外国人竞争”的那一天,家化创始人葛文耀就被提前“解甲归田”,大股东手握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王茁《七律·赠国士》声泪俱下,也挡不住“葛王时代”一去不复返。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供应链巨头怡亚通的强强联手,让处于瓶颈期的日化代理商们迎来第二春,济南方圆在被并购后,三年内实现从年销1亿到月销1亿的飞跃。
在聂峰辉看来,本土品牌想突破瓶颈,做得更大,需要资本助力,但资本是把双刃剑,把控不好,很容易被反嗜。以风投为例,投资方会在注资前提出更多条件来保障自身利益,比如,业绩不达预期就会提高投资方的股权占比,如果实体企业家只顾当下利益,看不清资本运作的实质,则很可能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