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之间,面膜似乎陷入过度开发的疲劳里。
曾经风靡一时的蜗牛面膜、蛇毒面膜甚至猪皮面膜到现在已经不知所终,植物系、海洋系、小清新系面膜概念已经被玩烂。最近,又出现了各种动物造型、蕾丝造型的面膜——很显然,面膜创新已经乏力。
创新乏力的面膜还需面对终端的“补刀”——由于市场极度饱和,面膜早已不如过去畅销,甚至有终端店主主动将其从中岛撤下,为其他产品挪位。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现象。
面膜,曾被行业人士誉为“为行业带来了一个好品类,壮大了一个好渠道(微商)”的“大功臣”,在经历了“大跃进”似的发展后,在微商中爆发,也在微商中沉寂。一场美博会后,不少人开始思索面膜的未来。昔日的龙头老大美即,更是以一出“面膜的哲学”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告美即的全新“改版”。谁又知道,将来的面膜会不会也走“情怀”路线,分分钟就讲一个故事、熬一锅鸡汤呢?
“轻奢”
轻奢这个词说了很多遍。如果单从定价上讲,可算是“中等偏上”的意思。但它不同于“中等偏上”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的是一种格调和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建立在一定的收入和消费素养以上,是对经济条件和欲望做出的折中。
在今年三月的广州美博会论坛上,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经理虞坚就通过大量的市场数据表明,中国护肤品市场正在经历一次消费升级。他给面膜品牌商家的建议是“抓住面膜高端化趋势,持续创新,推动消费升级”。
“高端化”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中等偏上”。上海银魅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彬认为,随着市场的成熟和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在增强,对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能力在提升的同时,也会有更为理性的消费态度。这样一来,“高品质、适中价格”的轻奢面膜将会因此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微商的盛行为面膜的高端化做了一次试验。尽管很难统计微商面膜有多少进入到消费者的手中,但是其偏高的价格从市面上的反应来看,并未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在去年的中国美容博览会上,甚至因此而专门举办了一场“高端面膜论坛”,而今年3月的广州美博会,也适次此邀请北京亿莎董事长井岩、安徽传美董事长戴劲草等进行了一次高端面膜的对话。不难发现,面膜的高端化正在为行业所重视。
“细分”
细分不仅仅指面膜功效,也包括渠道。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有约5000个面膜品牌,这其中就包括美即、魔力鲜颜、优魔优漾、草舍名院、容园美等只做面膜的品牌。然而,这显然还不够。
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大部分品牌仍停留在“通杀型”功能阶段,细分领域仍然少有独占鳌头的品牌。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会出现纵深型发展。未来面膜将出现更为专业的功能细分化趋势,会让自己在市场上呈现的产品与形象更加的精准与专业。比如,现在就已经有专门单做补水的面膜品牌。
渠道上,传统的CS渠道长期以来是本土面膜的主战场。随着2013年微商的兴起,面膜在这一渠道同样生活地风生水起。吴志刚表示,单一的渠道早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要,因此全渠道也将会成为趋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2014年,网购渠道以82.52%的增长率超越超大仓储和超市/便利店名称为仅次于化妆品专卖店的第二渠道,并持续地高增长。最关键的是,在网购面膜的增长结构中,由线下转到线上购买所占的金额仅占6%,剩下的94%均是面膜品类赤裸裸的增量。
这也表明,面膜的各个渠道,尤其是网购渠道仍有一定的市场增长空间。它的增长,也将为面膜在渠道的走势与侧重提供一定的预测性依据。
“多样”
在纵深上有所发展的面膜,自然少不了横向的多样性。从功效和原料上讲,面膜一直在做不停地尝试,这也是当今五花八门的面膜的现状。然而多样性还体现在一个重要载体上,它就是面膜的膜材。
曾经,无纺布几乎垄断了面膜的半壁江山。随着蚕丝、果纤等膜材的盛行,终于使膜材有了一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去年初的“384断货”疑云则更加释放了膜材多样性的需求,新膜材也在市场的需求声中不断被开发出来。以海南合众为例,今年上半年,光主推的新膜材就有三种。
在5月的中国美容博览会上,金蔻率先推出了胶囊面膜,这也是金蔻在传统贴敷式面膜之外所做的尝试。上海圣婕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军就表示,“胶囊面膜是应运而生,使面膜品类不仅仅局限于面贴膜、泥膜,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今年在面膜上大动干戈的美即也对多样化的膜材表达了向往。美即 CEO 佘雨原已明确表示,美即接下来将会开发更多的涂抹式面膜,而片状面膜也会有效果、工艺和设计上的升级。
膜材的多样性为面膜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突破口。随着人们对品质要求的提高和技术的精进,面膜也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景。于行业,于消费者,这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