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广告狗们经常自嘲钱少事儿多人苦逼,但外界对他们似乎仍旧不够宽容。文案说: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甲方回答:对,我就是要虐你千百遍,哪怕你待我如初恋。
“自嗨式文案”,就是最近又一次关于这个行当的“口诛笔伐”。
先说说什么是自嗨。
自嗨这东西有个出发点,就是你对人做了件事儿,别人没怎样,你先自个儿把自个儿感动了。不止是感动,还瞬间嗨起来,感觉自己牛逼得二五八万一样。凡是自嗨者,必自我陶醉,自我沉醉,甚至是自我麻醉。
所以下次再说“我也是醉了”的时候,可以反省下自个儿,是不是又开始自嗨了。
说完了自嗨,咱们再捋一捋,嘛叫自嗨式文案。
国民岳父韩寒,在微博上发了一张非常出名的图:他带着亲闺女去游乐场,照片上韩寒兴奋地开着喜洋洋小车,女儿一脸无动于衷。图片配文写道:我已经把车开到了极限,你却还是那么淡然。
显然,韩寒自个儿已经自嗨透了。微博下面的回复更加令人绝倒:年幼女儿坚强扛起半边天,带脑瘫父亲逛游乐园追忆童年。
非常能代表正常人类对自嗨人士的看法。
自嗨式文案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自说自话,听着无动于衷。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所有对产品的夸奖,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嘲讽。这种情况在房地产文案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凡是开盘必“钜惠”,六环之外都算“城央”,如果旁边临一二手电脑交易市场,更是稀世珍藏的价值高地。不可否认,日化行业似乎也未能免俗,招商会肯定“盛大开幕”,新品发布必定“再拓蓝海”。长此以往,高大上变成假大空,无论消费者还是经销商,都对这一套说辞产生了免疫力。
然而差异化也是有的,比如诉诸情感,诉诸体验,诉诸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去年罗胖子捧出一个“情怀”,虽然因为众多原因玩儿砸了,就文案角度却未尝算是失败。实际上,情怀一词随后在人群中迅速风靡,甚至成为都市白领们的一种标榜。此时众多日化业内人士也开始讲情怀,殊不知拾人牙慧的东西,原本就失去了新鲜感,而不少人却在这重拾的牙慧中自嗨起来了。
自嗨式文案常常伴随着一种语言暴力,这在微商们的自媒体营销当中尤为常见。频繁刷屏早已令人不胜其烦,加之内容的重复空洞,商家肉麻的自夸,更是令用户们望之远避。试举一个去年曾风靡于微商圈的段子:
你是我的小呀小面膜儿
怎么用你都不嫌多
美美的小包装冰镇我的心窝
凉爽我生命的火 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面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极乐
夏天又来到了啊摆满冰箱
涂抹脸颈就钻进被窝 WO WO WO
常用微信的朋友,相信对这个段子都不会陌生。去年《小苹果》非常流行,作者显然是想从中借点儿东风,顺便让自己也跟着火一把。就我自身而言,第一次看这段文案时就略有不适。一款你从甚至没看见的产品,被店家疯魔了一般、并且是充满攻击性地宣传,顾客未必能跟上你的情感节奏,反而更有可能是下意识地回避。商家以疯魔的态度做产品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自己推销产品时的疯魔展现给顾客,反而只会令顾客怀疑其中是不是有猫腻。
遗憾的是,不少微代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笔者曾看到不下十个人几乎同时都贴上了这个段子。很有可能,他们认为这段改编的歌词非常“有才”。有才与否姑且不论,“有才”未必等于“有效”却是可以肯定的。
诉诸情感是广告文案经常会采取的另一种思路,作者设身处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洞察起心理,叩问其诉求,并试图最终击破其情感堡垒。“别让这座城市留下了你的青春,却留不住你的人”,万科的这句广告语,将房子与归属感恰当地绑定在一起,房子变成了“留在城市”的一种具象化的符号,而这不仅是购房群体所认同,同时也是其希望的,堪称效果拔群。
然而毕竟人心难揣测,当文案诉诸情感时,你未必能清晰区分哪些是潜在用户所想,哪些是你的想当然。因此,诉诸情感使用不当,就可能变成自说自话,成为典型的“自嗨式文案”。
陌陌的新广告“就这么活着吧”便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陌陌宣扬标新立异,寻找新奇,在这部新广告片里,特地找了一名声音非常普通的配音员,念出如下文案:别和陌生人说话/别做新鲜事/继续过平常的生活/胆小一点/别好奇/就玩你会的/离冒险远远的/有些事想想就好/没必要改变/待在熟悉的地方/最好待在家里/听一样的音乐/见一样的人/重复同样的话题/心思别太活/梦想要实际/不要什么都尝试/就这样活着吧。
该文案作者似乎倾向于认为,陌陌所面对的潜在用户是这样一群年轻人:生活于平常,不安于平常,自尊心强,只需要推一把便会勇敢尝试一切。于是,便由一名充满攻击性的配音员念出了这么一段充满挑衅意味的话。遗憾的是,用户心理并未在其预料之中,因为他们在具有上述特性之外,还常常有种非常强的逆反心理,以及原本不应被轻易忽视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则广告的最终后果,就是陌陌自己嗨了起来,用户们嘲讽地回一句:嗯,我就这样活着挺好。
当然与下面将要说的这种相比,陌陌的自嗨尚且不算是最糟糕的。
正能量与心灵鸡汤,是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中经常见到的东西。随着品牌越来越注重情感营销,正能量鸡汤也开始见诸文案之中。自嗨式文案则是将这种形式推向了极端。朋友圈里言必称马云、动不动就互联网+的自媒体微商,再次充当起主力。此前一个频见于朋友圈的自嗨文案说道:
不要抱怨你的朋友圈都是微商
那说明你的朋友都很上进
总比都是怨妇强
跟着苍蝇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只会要饭。
活鱼逆流而上,死魚随波逐流。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微商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是思想上,或是财富上!
如果你现在还在嘲笑别人做微商,5年后你会更后悔!
就像当初没有人看好马云一样!
不错,文案作者嗨起来了,但我很难想象顾客这么无端遭遇一顿呵斥之后,还能痛改前非、然后选购他家的产品。
无须怀疑品牌方发布新品时的诚意,甚至可以说,企业既愿意立项研发生产,即说明一款产品的市场效益是值得期待的。然而文案是要诉诸于消费者的判断,不是由文案作者代替顾客做出判断。企业常常囿于情感,对产品做出过于积极的判断,并要求这种判断更加积极地体现在文案之中。
然而正如商品是需要消费者判断其好坏一样,文案也是由潜在客户群决定其能够获得多大的认同。这就暗示我们,耽于自嗨,只会让品牌陷入狭隘的狂欢,却与人群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