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大家越来越敢说倍率了。
案例一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美容博览会上,必汇美零售平台在上海喜马拉雅大酒店举行的一场产品发布会上推出了4款高性价比产品。分别是一包屈臣氏零售价12元,必汇美仅需2.9元的进口棉签;一盒丝芙兰零售价39元,必汇美仅需9.9元的化妆棉;一款韩国零售价699元,必汇美仅售199元的精纯蜗牛震动眼霜和一款99元买1送1的韩国进口BB、CC霜。
和记者相熟的一家贵州专营店主参加了此次发布会,回来告诉记者,这帮人在搞3倍倍率的产品,而且现场看到的产品品质的确不错,以2.9元的棉签为例,看起来不知比自家店进价几毛卖几块的棉签好多少倍,全部双头设计,还有尖头、圆头、螺旋头3种选择,若不是对方设定了最低10万元的进货门槛,他早就打款进货了。
3倍倍率,这个数字让记者震惊,但是因为目前为止,该零售平台都不接受任何行业媒体采访,我们还无法确定该数字的可信度,但是通过参会店主的反馈,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这4款产品的确性价比很高。
案例二
记得,年初记者在采访传统转型做微商的广州代理商丘曼华时,她跟记者说,大牌做 微商价格低、产品性价比高。以韩后的一款BB霜为例,按照现在的用料和成本,如果按照韩后之前在传统渠道的推广模式,到达终端价格可能要去到368甚至更高,但是现在,在微商渠道只需要168就可以了。另一个她代理的68元5片的美肌颜面膜,经过她在传统渠道十几年的运营经验,认为产品品质足以和当时微商渠道其他品牌任一款300元左右面膜相媲美。
十长生控股集团董事副总裁、韩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肖荣燊在近日接受《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时对此问题作出明确答复。
他说:“传统化妆品的倍率应该是在8-12倍之间,我在微商里希望的是3倍就可以了,因为它的渠道结构非常扁平化,消费者在同样性价比的产品上,能够得到最好的体验,当这种近乎于奢侈品的体验为产品发声的时候,我相信消费者对我们的反馈会更积极。”
关于倍率,行业一直讳莫如深。
大家谁都不愿去戳破这层窗户纸,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默默地躲在背后假装若无其事地舔舐着它带来的丰厚利润和回报,不敢做声……
那么,究竟是谁打破了这死水一般的宁静?
有人说,是电商让商品回归了价值理性。在改变行业的倍率态度上,电商同样功不可没。
十多年前,马云50万创建阿里巴巴,谁都没有意识到一场淘宝低价会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什么?当真正的互联网销售狂潮来临时,品牌方慌了,开始一边骂娘一边不顾线下渠道死活地把店开到了天猫;零售店也慌了,从此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无休无止的终端动销,只求用买赠营造一种比电商更划算的氛围;经销商更加慌了,天天忙转型,生怕哪天自己真的被去中间化了。
经过这一轮摧枯拉朽的打击,整个零售业尤其是日化行业都开始思索。
回头看电商的成功无非是一场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品牌和消费者直接连接的B2C先进商业模式的成功,它把消费者叫醒了,告诉他们5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它把传统零售渠道惊醒了,互联网已经实现了渠道的超级扁平化。
这次大家把目光集体投向了以渠道扁平化为前提的高性价比产品上,从此开始了前仆后继的尝试之旅。原来制造商→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经销商→分经销商→消费者零售代理的冗长渠道早就被革除殆尽,品牌方恨不得直接把货放到终端货架上,代理商开始利用长期积累的产业链资源做品牌;专营店也开始自产自销,经营自家品牌。
以一家既做代理又做店的福建日化企业为代表,它现在的经营模式是:凡其旗下代理公司代理的品牌,在系统内100多家店铺统一以省代价格零售,很多名品售价在实体店首次实现比电商、微商价格更低;凡系统内自营品牌售价皆以低于市面同类同质产品一半的价格出售。
从这样疯狂的发展节奏来看,有人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倍率上,那就是迟早的事。
“行业逐渐开始关注倍率,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商品性价比这个核心价值。”一直坚持凡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河南新颜美妆总经理庄岩说。同时他也希望,在降低倍率的同时,不要割裂品质、顾客体验、品牌力等关键要素,尽量避免自我定义和过度炒作,真正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鉴定产品是否为高性价比、低倍率的超级顶配!
最后,记者想用必汇美零售平台官方微信号上的一组数据来结束全文——中国消费者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人民币,韩国为15000+韩元;中国一只气垫BB霜的价格为224+人民币,韩国为69韩元;以一个零售价100元的日化产品为例,中国的制造成本约为10元左右,产品倍率高达10倍,韩国制造成本为30元左右,产品倍率为3倍,希望更多的人从关注倍率、关注高性价比产品开始,致力于中国消费者幸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