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从不登大雅的“代购狗”,到如今已被日化终端普遍接受的商业模式,中间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当然代购在诞生之初其所涉及的品类不止于日化,甚至到今天,在朋友圈售卖的商品也可谓是琳琅满目。然而,真正作为一个垂直产业,对微商主动接受、并鼓励其继续发展的,似乎也只有日化行业了。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微商将一些日化品牌拉到风口之上,并被更多业内人士看见、模仿。另一方面,一大批行业媒体主动引导风向、发起业内人士关注、讨论微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
2015年1月13日,由360控股一手策划的全球首届万人微商大会,可谓是饮了行业“头啖汤”。其后诸如微商品牌对接会、微商黑马营等各种各样峰会、培训的出现,更是将微商的运作规则推向进一步的明晰化。
经验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总是具有两面性。微商亦不例外。当它风风火火地介入到我们这个行业时,从品牌到终端店主究竟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如果说微商已经将日化产业链撕开一个缺口,其今后又会如何立足,他们与传统业态将会存在怎样的竞合关系?
多快好省
日前举办的微商黑马营,首次将传统日化从业者、微商代理聚在一起,也给记者一个近距离观察二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的好机会。
与电商崛起时不同,终端店主对微商的态度是兴趣浓厚且非常友好的。在终端店主看来,微商虽然就在生活周围发生、发展者,却并未对自己的业务产生直接冲击。微代理则倾向于认为自己遵循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规则。他们出售化妆品,他们也出售鞋服衣饰,除了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前景以及使用体验之外,化妆品与鞋服衣饰的区别并不大。与此同时,他们更加关心的则是“粉丝量”、“影响力”、“次级代理群体”、“模式化的赢利操作”等问题。
“我们的产品定位、玩法跟化妆品店差异很大,基本不存在直接竞争。我们可以卖面膜,也可以同时卖香皂、内衣等等。根据客户需求决定上什么产品。”一位微代理这么形容自己。以消费者为中心,这种思路可谓贯穿了微商从诞生到如今的全部发展史,而这也正是终端店主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另一方面,真正令实体店主印象深刻的还是微商之“快”。当这一行业门户之外的陌生人用一年的时间,做成自己多年奋斗还未必成功的目标时,实体店主便愈想弄清楚:微商这个圈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微商看似很低的进入门槛也激起店主们发力一试的好奇。不少人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使最终未曾成功“翻版”微商,学习后者怎样进行客情维护与社交推广,也是非常值得的。微商发展够快,而且成本低,机会多,说是“多快好省”,看起来也似乎不算夸张。于是,当这样一群人赶来加入日化产业的大潮时,后者竟能展开怀抱主动欢迎之。
年轻人的世界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泽东曾如此鼓励年轻人。
微商江湖,毋庸置疑是个年轻人的世界,80、90后的从业主体,在是商家的同时也是消费者。这种双重属性,同样也激起实体店主的兴趣,他们试图通过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圈子寻找新的商机,跟上市场的变化与发展。
反观微代理本身,较之实体店从业者也显露出很多自身特性。首先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许多在做微商之前原本就是小圈子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红”。当他们起手做微商时,一开始便知道如何聚集影响力,轻车熟路地玩转粉丝经济。许多诸如人格化品牌等操作思路,实体店主或者会感到学习吃力,微代理们却能够无师自通。
其次,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许多实体店主拥有的信息、渠道优势目前正逐渐消失,他们尚在思考如何转型升级之中。信息日益对称、渠道愈发多元化,都将行业带入了一个买方市场的年代,商家从信息差、时间差中能够赚取的差价自然愈来愈菲薄。反观微代理这群互联网原住民,却可以借助网络取得信息优势,迅速构建起庞大的人脉圈。退一步讲,即使拥有同等资源,微代理似乎也更善于借助互联网工具进行整合管理。众多微商联盟、商会在微商出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正是体现了微代理们基于网络的卓越的整合管理能力。
再者,微代理们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过快的发展速度,原本即对从业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记者在闲聊中得知,最初那批着手微商里,发展到现在不少已经拉起百人、甚至千人的代理队伍。如此庞大的销售代理,借助手机在特定时间里沟通、交流、分享经验,相关负责人亦会拿出身边成功案例对他人进行常态化的动员激励。这种自由工作、统一学习的模式,多少彰显出了一些去中心化的色彩,无论是个体的从业激情,还是对微商身份的认同度,均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微商的另一面
尽管微商以其迅猛如火的发展势头感染了许多人,吸引不少实体店跃跃欲试,然而这种快速发展的同时,微商的缺陷也在不停地暴露出来。传统行业的发展规律一般是:上升期所创造的发展红利足以掩盖许多问题,以至于要等到整个行业发展至瓶颈期时才会暴露出来。微商的发展却不然,它在一年中创造了神话,其本身的弊端如不引起重视,或许也能在相同的时间内令其轰然倒塌。
首先,微代理在短时间内建起了自身的人脉网,并吸引众多资源掺入其中,然而却未必能够对其有序控制。导致的结果,就是管理混乱,不同微代理团队之间关系紧张。据记者了解,许多上级代理视次级代理为“自己的人”,逼其站队。学习资料对内共享,对外保守。然而在其许诺次级代理以丰厚回报的同时,却未必能形成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最拙劣者,甚至近于欺骗。这就好比微代理站在了移动电商的风口之上,并且唤醒了基于移动网络而其的庞大资源人脉网,但是当面对这些资源与人脉时,微代理自身却未必能够很好地整合利用。
其次,“提升消费体验”与“发展次级代理”两大目标孰主孰次,依然未能明了。诚然,实体店也会压货,但是实体店压货与代理商内部闭环销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展次级代理进行推广,是微商迅速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隐藏着巨大的红利甜头。然而,如果演变成只做招商、不做体验,发展次级代理终将成为微商的原罪。就长远而言,只有强调消费体验,真正培植其稳定的用户会员与消费口碑,微商才能形成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摊低成本,帮助众多代理挣到钱。
最后,尽管多数已经“声名在外”的微商大咖对刷屏行为表示不屑,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少见刷屏之外其它有效宣传方法。针对该问题,不少微代理的意见仍旧是强调在文字内容、质量上下功夫,最终落实的办法却也仍旧是晒单、晒产品。毕竟,文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工作,并非单纯主观上的强调就能收获全局性的改观。就目前情况而言,微商仍旧是一种基于朋友圈发展的商业模式,微代理需要“刷存在感”,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方面下功夫,做到真正融自媒体与产品交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