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朋友圈的业态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媒体曾做过一项“你的朋友圈会屏蔽谁?”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广告者、陌生人和领导”分别成为最想屏蔽的前三甲。其中,有72.11%的网友讨厌广告,有62.45%的网友表示最想屏蔽“发布、转发广告信息的人”。
枪响的时候,朋友圈微商躺着中枪。背后折射的却是其生存状况的日趋艰难。朋友圈微商是否可持续?微商的出路又在哪里?
关于微商
关于微商,绝大部分人最直观、狭义的理解是朋友圈卖货。在微盟CEO孙涛勇的定义里,微商是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主要分为两个环节:C2C环节、B2C环节。
其中,C2C即目前盛行的朋友圈卖货形式,我们当下所讨论的狭义上的微商基本都是C2C。B2C则是由货物供应者直接提供一个微信上搭建的移动商城直接面向消费者,典型的如洛阳色彩的微网店,很多化妆品店开始尝试的微商城。
目前来看,大部分人对微商的理解还停留在朋友圈卖货这种C2C的初级阶段。
C2C微商日显局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去年开始,朋友圈开始充溢着各种各样的刷屏党,品类从面膜延伸至护肤、保健、服装等,并以一年十几亿的野蛮速度造就了思埠、俏十岁等微商品牌。微商的低门槛使其呈现病毒式蔓延,让无数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一夜间变成“月入十万、百万的白富美”,扬眉吐气。
在经历了初期的创富神话及新鲜期后,微商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石家庄千彩秀总经理冀国群认为,“朋友圈微商2015年会越来越难做。它会快速走向规范,后进入者的门槛和难度都会大大提高。”
“抛开渠道层级多、价格混乱、产品鱼龙混杂等问题。微商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真正通过朋友圈购物的消费者并不多,且正在变少。随着微商群体的蔓延,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刷屏党’。刚开始,处于好奇或朋友推荐,短期内消费者会选择尝试,但这种状态并不可持续。朋友圈的本质属性是社交,随着消费者对刷屏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更多人会选择屏蔽。当货品不能卖给消费者,就只能积压在渠道,这违背了零售的本质。”
“现在的情况是,直接针对消费者产生的零售越来越少,很多微代理自己消化产品。但这样的结果是,通过朋友圈产生的销量会急速下降。所以我觉得2015年,通过朋友圈卖货这种形式会很难生存。”
而除了目标客户缺失的问题,国家相关法规及微信本身对于微商的规范也让人拭目以待。从商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一种商业业态必定是由不规范走向规范,一如当年的淘宝。
冀国群认为,C2C的朋友圈卖货是微商的初级阶段,微商想走得更远,必须要有更高级的形式出现。
B2C或是未来出路
从淘宝到天猫,电商的发展遵循着从C2C向B2C的演变过程。有业内人士指出,微商的发展或许也遵循这一规律。朋友圈向微网店过渡或是微商的自然发展规律。
而这种B2C便是广义上的微商,主要指借助微信平台打造的手机端的移动电商。有专业人士预测,未来的B2C微商,将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传统企业自建移动购物终端,开设微网店或微商城。这种比较容易实现,成本也较低,但缺点是一套模板,所有行业通用,只具备初级功能,并不深入,流量偏低,更适合化妆品店这样的实体零售针对自身线下会员,作为线下的补充渠道;
第二种,服务型微商,以口袋通、微盟这样的第三方服务商为主。2014年11月,微信正式对外宣布,开放“登录授权功能”,加大第三方开发者对微信公共号的扶持力度,第三方可代运营公共号对公众平台进行定制开发,在微信小店的基础上,实现行业专属,这无疑为第三方微商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商家实现公共号的傻瓜式管理提供了更大便利;
第三种,则是类似京东这样的平台型微商。京东获取腾讯拥抱,上线微信一级入口“购物”更是强化了其抢占移动端的流量优势。入驻这种平台的好处是,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流量入口。弱点同样明显:入驻门槛高、流量贵、竞争激烈。这种平台一般更适合品牌旗舰店入驻。
还有一种是导购型微商,类似口袋购物,定位精准购物,口袋购物因为有在PC段的沉淀,有一定的客情基础。
在山东美乐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宝同看来,在未来,类似京东这样的大平台型微商仍是主流。京东有强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这些是小型微商不能比拟的。但彼此之间并非绝对的你存我亡,而是相互独立存在。
许宝同指出,B2C微商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从长远看,也许会发展成与电商并驾齐驱的另一大渠道,但目前,还有很多路要走。
一句话,微商不会死,只会换一种形式存在。当C2C的朋友圈微商日趋衰微,就会有更高级的B2C微商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