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日化企业开始染指微商了。
微商的涵义在2015年进一步丰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朋友圈卖货不过是一种形式,占据移动互联网造就的新蓝海,才是真正的微商时代。换言之,微商不仅包括代购、微店等直接跟微信挂钩的渠道形态,同时亦涵盖所有移动端的电商平台与售货渠道。
日化微商,则是探讨日化产业在移动电商领域里能够发掘的一切商机。
风投公司对移动电商的青睐,从侧面反映出这一领域的无限生机。对于日化业来说,既韩后、嘉媚乐等涉水微商之后,又有多家本土企业在2015年开启了微商之旅。除面膜品类竞争进一步白热化升级之外,护肤、彩妆、高端洗护等品类亦陆续跟进,这也印证了笔者此前关于2015微商“品类大战”的预言。
除此之外,一个理所当然的关系链是:传统企业做微商,以及微商本身创造销售神话的示范作用,势必也会引发线下业态的关注与反响。
终端店主并未忽略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端社交工具、自媒体平台对营销的影响,即使没有一步到位去开微店,不少店主也会选择通过微信等工具维系客户情感——而这,也正逐步变成店员工作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微商热销的商品不仅存在于普通消费者的视线内,实际上也会引起实体店主的反思。而诸如前不久发生于产业链上游的万人微商大会等焦点事件,也在牵引着经销商、店主的注意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拓展微渠道已成为多数实体店、尤其是二三线地区实体店在未来一年中的重要规划。
反观企业,在输出产品与品牌文化的同时,亦开始强调输出微商实操、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店主需要转换思维,而这些增值服务的降临无异于雪中送炭。
据此,笔者推断:实体店向移动端所发起的业务延伸,势必将成为未来一到两年中的主流趋势。实体店许多现存问题,抑或有望在延伸过程中得到解决。
而微代理群体,实际上也深陷于变革的浪潮之中。
原因很简单,过快的发展导致诸多微代理品牌根基不稳,微代理团队更是“拓展有余,深耕无力”。如果微代理本身陷入“发展下级代理——摊货转嫁风险库存”的闭环之中,消费者无法从中受益,这种模式的长远发展也无以为继。毕竟,微代理追逐财富与自由之梦,然而这种财富梦用于维系精神则可,却很难变现为消费者意义上的市场影响力。微商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本质性问题就是:微商是最有效率地将优质产品传递给受众消费群,而不是微代理领着其他微代理玩。
另一方面,体验式营销一直以来是微商面向消费者的根据地,是与熟人经济不可分割的硬币正反面。当微商走出熟人圈之后,当频繁地贴效果、刷屏只能造成他人的恶感与拉黑之后,这种“体验”就不再成其为“营销”。微代理只有在触及朋友圈容忍底线之前拿出更好的推广、曝光解决方案,才能避免自身最终死于刷屏。更进一步地讲,这种信息垃圾式的轰炸不仅加深了他人的恶感,也会因破坏微信本身的用户体验而面临腾讯公司的治理。
这只是焦虑之一。规则的不明晰、对未来发展态势的惶惑,以及如何提升自身公信力,也促使微代理群体必须进一步升级。多位不同区域的微代理在接受采访时都曾表示,其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开店。在他们而言,实体店意味着招牌、公信力,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安全感的具象化。毕竟,在朋友圈中晒出店面经营,远比只是晒出一些产品使用图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实体店借力微信是以线下为根据地、充分发挥移动端社交媒体的辐射力;那么微商则是想从实体店上得到公信力与优化产品结构的提升,毫无疑问,其工作重心则仍旧是以线上销售为主,店面或将更多起到仓储及营销的作用。
上文着重探讨微代理与终端实体店直接互利互惠、互相学习的一面,另有业内人士提出实体店与微商引发竞争的可能性。微商在2014年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走高端市场路线,从产品体验、外观包装再到价格定位,无不是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这与一般的线下本土产品在市场定位上即拉开了区隔。此外,微商的消费群体主要存在于朋友圈中,消费习惯也与线下市场有较大不同,因此相对于刚刚崛起的微商来讲,毋宁说PC电商才是实体店的真正竞争对手。
今年随着移动电商的影响力进一步做大,尤其是线下企业纷纷涉足微商,一个显著性的变化就是微商产品的价格开始下降了。不少品牌或出于清理库存、或出于打响首战的需要,纷纷把价格压得很低,此外,更有企业原本就是准备走“国民路线”的,更是将价格有意拉低。从另一角度讲,低价策略势必承受不了层层代理逐次扩散所堆积的成本,这就敦促企业在确保品质的情况下,重新反思盈利模式的改进。在爆品迭起、品类爆发的2015年,相信赢利模式的革新也会成为微商江湖的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