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三,一位化妆品专营店连锁机构的老板。从1998年开了第一间门店,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公司有过上升期,有过辉煌期,而这两年却是进入了瓶颈期。原本辉煌时期的12间直营门店,现在缩减到了9间。不少问题,正困扰着他。
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员工也不多能一直留在一家公司服务,但基本的稳定还是能维持的。但是这几年,90后开始踏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些新新人类们的“任性”让不少专营店老板措手不及。“我们也不例外地招收了不少90后。可这两年,90后员工们走了一批又一批,不带一丝留恋。现在,招人、留人成了困扰我最大的问题。没有人员,公司哪还有充足的力量去寻求更大的发展呢?”张三苦恼地挠了挠头发。
据《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了解,张三公司的员工,除店长外,鲜少有在公司工作满3年的员工。对于员工流失如此严重,张三表示年轻员工占据很大比例。“我并不是针对90后,而是现在招收的年轻员工真的跟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的员工来公司是为了活计,性子也比较稳定,除非结婚生子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轻易离职。可现在的年轻人,说走就走。”张三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4年年底,正是公司忙碌的时候,一个刚刚转正的新员工因为对顾客服务不当,被店长批评之后,第二天就没有来上班了。没有辞职,工资也不要,不管不顾地走了,可那会儿店里做活动实在是很缺人手,非常不负责任。”
张三对于年轻员工的无计可施从他的言语中清晰的显现出来,但员工离职,不仅是员工自身的原因,更与公司有关。当记者提出这一观点时,张三叹了口气道:“我明白我们公司留不住员工,公司也有一部分原因。”
事实上,在公司出现员工流失率增加之初,张三立马去看了不少管理员工的文章。“很多人提到说要跟员工打成一片,这对我来说并不现实。第一,我跟这些年轻人的年龄差距太大了,就算我组织员工去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们根本说不上话;第二、现在的年轻员工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工资的高低并不是他们选择公司的第一标准。但其实,要使得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无非是什么充足的假期、恰到好处的奖品……这些东西归根结底都是要花钱,我小店一家,怎么负担得起这些时间成本、资金成本?”
竞争愈发激烈
张三目前面对着来自当地同行、商超以及线上电商、微商的竞争。张三说:“前几年,我们这的竞争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激烈。”他介绍,1998年公司刚创立时,所在地区仅他一家日化门店。“那个时候,几乎就是我卖什么,客人就买什么,因为客人也没得挑。可现在不行了,专营店开了不少,大型超市也开了好几间。”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更广,自家门店若无出挑优势,在时间大潮中死去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对于线下实体门店及商超的竞争,“我们打过价格战,但这种方式是不可能长久的。另外,除了厂家的动销活动,我们还自己组织过动销,不能说没效果,但也不能说效果很好。”张三这么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公司正在对门店进行优化升级。“以前我们店的牌子很多,但也很杂,没有一个很好的归类。这两年公司进入一个瓶颈期,我就去跟我朋友聊,后来就觉得店里的品牌、品类都需要做一些调整。”有了想法后,张三立马将其实施。据张三介绍,2013年,公司取得了某一国外品牌在当地的独家销售权,有效地提升了门店的消费者进店率及知名度。
值得注意的是,张三强调了公司当前的经营模式较为落后,“我们属于家族式管理”。据《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了解,公司现有9间门店的店长中有6间门店的店长为张三的亲戚朋,仅3位店长为店员晋升而来的。“其实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大家是怎么样的可能就是那样了。何况现在维持现状都有点困难,更别说扩大发展。2015年,我们应该会引进一些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制定新的一些制度。”张三补充道。
针对电商、微商等带来的冲击,张三认为:“这几年线上商城发展得很快,特别是去年的微商。虽然从目前来看,线上对线下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尤其是我们这种三四线城市,但未来线上的影响应该会继续扩大。”防患于未然,张三也想了不少应对方向,譬如,升级体验服务,但具体如何操作,张三还未有明确的方法。
另外,张三有意进军微商,但却迟迟没有下手。张三表示:“要团队没团队,要资源没资源。想要学习,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打个比方说,我的本钱足够我拿下一个大区代理,那拿下代理之后呢?我该怎么做?”
想做微商却苦于没有办法,或许这不仅仅是张三的苦恼,看官们呢?张三现在依旧对微商怀着较高的热情,哪里有XX微商大会、XX微商大咖讲堂,张三都会尽量去参加。
记者小记:
文中的主人公张三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个化妆品专营店的老板,张三的经历正是这位老日化人的过往史。为了能够把张三的焦虑与急躁表达出来,记者大量地使用了张三的原话。张三代表不了广大化妆品专营店的老板,却是其中一个独特的例子。记者的记录仅为看官们还原一个因为时代变更而陷入无奈处境的店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