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已经结束,面膜又疯狂的火热了一年。各路面膜品牌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层出不穷。
众所周知,面膜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自面膜成为独立品类以来,面膜品牌持续高增长,微商渠道大发展的今年,更是让面膜品牌商“疯狂”了。各个品牌商真真是招商忙,大量面膜产品涌入流通渠道。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面膜在行业、在渠道、在门店的热度,远远超过了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热度,渠道难以消化,于是出现了渠道堵塞的情况。
除此之外,有面膜厂商表示,2015年将爆发2000多个面膜品牌进驻微商渠道。面膜在微商渠道的大爆发,影响面膜在传统渠道的销售也必将是在所难免的。
面对这种尴尬的大环境,渠道上的经销商们的真实想法与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经销商。
从火热转至冷淡
上游品牌厂商对面膜品类,保持了高度热情。带着对面膜大发展的火热热情,2014年的洁宝推出了极低价格的面膜品牌蝶漾,希望通过其改变消费者的面膜使用习惯。再有各种元素、噱头,诸如音乐、艺术等面膜被各种厂家接连推出。事实上,立肤白、洁宝等上游品牌厂商,都宣称2014年自家企业的面膜产能至少提高50%以上。
然而,销售链条的中下游可没这么乐观。过了最初对面膜的欣然接受与欢迎期之后,渠道商们热情,被仓库里的大量面膜产品泼了一桶冰水,淋了个透心凉。代理商、店老板纷纷感叹:面膜产品倒是上架了,可就是动不起来呀!河南一位连锁店老板对记者说:“现在的品牌太多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加上微商渠道的冲击,消费者在专营店的面膜自购率下降。”
2014年上半年,经销商的面膜库存压力还未显现,但下半年开始,压货的现象逐渐增多。河北雨荷园美妆连锁总经理董河涛对此认为:“这就是一种现象。上中游盲目跟风,导致大量产品堵塞在渠道,而消费市场一时消化不来。同时,这还导致了面膜行业的不正当的竞争,像价格战。”董河涛还指出,经销商的盲目来自市场不正常的消费导向、面膜厂商的过度夸张宣传以及来自媒体的舆论导向。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轰炸,经销商过度发热的头脑被仓库里大量的面膜库存逐渐浇熄,在这种情况下,上游厂家就是再如何狂轰滥炸的宣传,经销商们的热情也很难回归了。
从盲目回归理性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过去面膜疯狂的一年,不少经销商“很受伤”。痛定思痛之后,对于面膜,经销商们表示要慎重选择面膜品牌,不可再盲目跟风。
“很多人都没有弄清楚,这个东西(面膜)做过度了之后,会有什么后果。所以我建议在选择品牌、操作品牌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公司以及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盲目跟风。”董河涛语重心长的对《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说道。就专营店而言,董河涛认为面膜品牌的最大容量为4个。雨荷园现经营了草舍名院、容园美、蝶尚小铺以及美即四个面膜品牌。这四个面膜品牌的定位以及卖点均不同,不会造成销售冲突。
另外,福州跳蚤屋化妆品连锁机构总经理林子渲告诉记者:“跳蚤屋目前没有任何库存压力,销货的速度比较稳定。”据记者了解,跳蚤屋目前经营了7个面膜品牌,如依琳娜朵颜。对于如何选择面膜品牌的问题,林子渲的回答为除了慎重还是慎重。同时,上海馨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茜还提到:“那种推几天的爆品面膜品牌,我是绝对不可能接手的。这类爆品刚开始几天的销售热度过去后,后力不足,销量会随之大幅下降。”
从卖产品到卖价值
除了理性选择品牌,改变销售方式、加强动销策略也是经销商们应对渠道堵塞的解决方法。温州源埠商贸董事长陈星星认为:“面膜产品滞留在渠道,不是市场容纳不了,而是销售方法有问题。”过多的面膜品牌涌入渠道,消费者产生选择困难症,商家千篇一律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这种时候,我们就要改变一贯的销售方式,把卖产品变为卖价值。”陈星星给记者介绍了一个例子:
销售员上门推荐一款198元的面膜,他首先问顾客:“我们公司下周会举办一次微商新手入门讲堂,请了xxx来讲课。了解到您正在着手微商创业,所以来通知您一声。”顾客表示有兴趣之后询问如何参加,销售员再进一步推介产品:“您现在只要198元就可以享受到我们这次价值1000元的课程,同时我们会提供一盒面膜给您试用。”顾客觉得挺值,掏钱买下了这盒面膜。
案例有些夸张,但陈星星要表达的改变销售方式已从故事中体现出。销售员直接向顾客推销面膜,顾客更多地选择拒绝。然而转变一种思想,把课程作为卖点,面膜只是听课的门槛,顾客认为课程能够吸引他,掏198元买盒面膜完全没问题。这样不仅能听课,还能买回面膜。对比之下,孰优孰劣已可观之。
过去一年的面膜市场混乱也好、百花齐放大发展也罢,不管怎样,2014年已经结束。经销商们面对日渐显现的库存压力问题,也有了解决的头绪。面膜还是有“搞头”,只要你产品好,销售创意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