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东西是需要理由的,也许是自己喜欢,也许是符合实际需求。理由的来源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顾客自己找的,还有一种是导购给顾客所导入的。当然了,站在导购的角度来说,顾客之所以确定采购,肯定是我成功的劝说了。
其实,客观的来说,顾客购买东西的理由,大多来自顾客自身,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理由确立之后,接下来才有采购行为。
除了个人喜欢,或是符合需求之类常见理由外,还有一种较为隐藏的理由,叫补偿型购买。所谓补偿型购买,就是顾客对产品本身属于可有可无的,买也可以,不买也可以,但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对导购心生愧疚,无以为报,干脆就在导购手里买个东西吧,就算照顾人家生意,自己也落个心理平衡。
为什么会产生补偿型购买,这与国人思想里的“平衡”有关。所谓平衡,简单点来说,就是不想欠别人的,也不想别人欠自己的,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可很多人不知道还下半句,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其实,从根上来说,国人不是喜欢报仇,也不是喜欢报恩,而是在追求一种平衡,也就是谁也别欠谁的。
无论是仇恨也好,恩情也好,都得要保持平衡,一旦失衡,心理就过不去。有仇的急着要报仇,有恩的也急着要报恩。并且在进行平衡时,不是绝对平衡,而要有意识的超出一点,例如换别人人情时,总想着要多还一点,而在报仇时,也要下手更重一点,当年你砍我三刀,现在我还你五刀!
国人大事上要平衡,小事上也照样如此,在逛店的时候,也许还没有看到中意的商品,但是在这过程中,却一直在享受导购热情周到的服务,学习了解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或是提前享受到了许多增值服务,而自己也没买点什么,心里的确有点过意不去,若是这时导购的态度仍然保持,或是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超过某个临界点时,顾客的心里就开始失衡了,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个导购,于是决定在这店里买个什么东西吧,也算作是对人家热情服务的一个认可和回馈。当然,这个东西是可买可不买的,或是自己暂时用不到,拿来送别人的等等,总之,匆匆的给自己一个选购商品的理由,然后采购。
那么,作为导购来说,这里有个机会点了,完全可以利用国人的这个平衡心理,前期先进行主动付出,在顾客自我心理失衡,尤其是超越临界点之后,会产生补偿型的采购行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产品推销。那么,作为导购的主动付出有那些呢?
1、始终处于自我控制之下的表情
要保持良好的面部表情,始终是保持热情洋溢的表情,切忌因为失控而出现冷漠或是不耐烦的表情出来。除了保持自我提醒外,还可在店里多处设置镜子,随时对照检查调整。
2、言语之间
先要保持较慢的说话语速,再有就是保持亲切友好且分寸合理的语言内容,当然,逮着机会别忘了多夸夸顾客,诸如身体、气质、容貌、眼光、懂行等等。
3、别吝啬自己的专业知识
从产品专业度的角度来说,天天与产品打交道的导购,肯定是比顾客专业多了,掌握的各种产品知识,各种使用技巧肯定不少,这就别吝啬了,主动一点,在顾客有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多的释放给顾客,让顾客打心眼里觉得你就是专家,就是老师,今天在你身上学到好多东西,这一趟进店真是很值。
4、增值服务先行
在传统的营业观点里,提供给顾客的增值服务,是与商品采购同步的,或是售后才有的,这个观念得要调整下,要把给顾客的增值服务进行前置,就是在顾客还没有确定采购之前,就先让顾客享受到增值服务。
比如一些低值的小赠品、免费提供的包装袋、免费的工具借用、免费的手机充电、免费的欢迎饮品、免费的纸巾湿巾提供、免费的洗手间借用、免费的眼镜清洗、免费的鞋子擦洗、给孩子拿的零食等等,主动提供,顾客接受的越多,心里就越容易失衡,越发容易产生补偿型购买的行为。
总而言之,国人心里有这种追求平衡的思想特征,完全可以加以运用,作为导购,在面对顾客的时候,要主动一些,态度和言语先要主动付出,知识方法多提供,小型增值服务主动给予,持续超出顾客对导购的心里预期。其实,这每一种主动,都是在不断给顾客的心里加码,加到一定程度后,顾客心里便开始失衡,开始产生愧疚心理,接下来的采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