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无界。
在今年,这或许是除了互联网思维之外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当药店突破界限,开始卖化妆品,有多大想象空间?
因“药妆”在中国既无明确定义和标准,也无正式批号。所以,我们把今天讨论的称之为“OTC渠道”。
近几年,OTC明显升温。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把眼光投向了OTC渠道。主打珍珠护肤的京润珍珠,在2012年专门成立了OTC事业部,将OTC渠道独立运营。
前不久的某品牌会议上,从一云南代理商处得知,当地最大的药品零售连锁,一心堂,明年欲大举拓展化妆品OTC业态,而另一系统健之佳已跨界化妆品多年。
看起来,良辰美景,一拍即合。但OTC这支羞答答的玫瑰,含苞待放多年,仍未恣意盛放。
究竟怎么玩?
OTC究竟怎么玩?
记者采访了多家操作过OTC渠道的负责人,得出的结论是:OTC渠道经营模式介于商超和CS之间。
一方面,OTC像商超一样设有账期。根据连锁系统和品牌的话语权博弈,一般在30-60天左右。
另一方面,OTC在供货折扣上,类似专营店。在货款结算上,除了有账期,连锁系统本身并不收取杂费,也不参与后台利润分成。
在渠道操作上,也类似专营店。以京润珍珠为例,对大部分地方性药店,设代理商,用传统代理模式。对部分全国百强连锁药店,实行品牌直供。
品牌方一样定期对店内销售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动销支持。
OTC,既不像主流商超百货那样居高临下,又比大部分中小型化妆品店更具话语权。
OTC之机遇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觊觎OTC,越来越多的药店开始涉足化妆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方面,从药店本身来讲,随着医药暴利时代的终结,药店自身利润在不断下降,运营成本却水涨船高,这就逼迫药店自身开始转型。毛利较高,具有时尚属性,与药店关联度相对较高的化妆品,在此时进入了药店的视线,药店也乐意向化妆品抛出橄榄枝。
另一方面,对于化妆品供应商而言,较之一片红海的商超、CS,OTC渠道尚属蓝海。在外资向下,渠道争夺战已蔓延至三、四线城市的背景下,避开主战场,从OTC趁虚而入,竞争压力要小得多。
京润珍珠OTC事业部总监何浩良向记者分析了OTC的背景和现状,京润从去年开始发力这一渠道,目前已进入100多家全国知名连锁药店,建立6000多家网点,销售额过亿。
除了上述两方面,何浩良补充,OTC所带给品牌的质量肯定和光环,是品牌愿意进军OTC的另一因素。就像很多本土品牌,愿意赔本赚吆喝进商超、百货的原因一样。“消费者认为药店的东西更安全可靠。”他说。
事实上,OTC对化妆品的监管确实比其他渠道更严格。“每一件赠品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这对消费者来讲是一种品质保证。”一位OTC供应商告诉记者。
一方面,是水深火热、硝烟四起的商超、CS,一方面是空旷,主动抛出橄榄枝的OTC系统,品牌方走进OTC的温柔乡看起来顺理成章。
OTC之困局
历经主战场的火拼,进入安静的OTC,似乎进入了温柔乡。OTC渠道本身的困惑和局限却日趋显现。
首先是“药妆定义之困”,这直接升高了品牌进入OTC的风险。
哪些属于“药妆”品牌,哪些品牌能进药店,开设药妆店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前都没有清晰界限。
何浩良告诉记者,因为无明确关于药妆的定义,每个地方政府对化妆品进OTC的监管力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一刀切,凡是化妆品一律不允许进药店,这是品牌进OTC的最大障碍。深圳一批药店早年开始涉足化妆品零售业态,中途退出,就是受政府监管的影响。
除了官方对“化妆品进OTC”的态度不明朗之外,经营思维转变之困也是横跨在OTC渠道目前面临的另一座大桥。
云南嘉佰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华告诉记者,大部分药店做化妆品的最大硬伤就是人员的专业性。药品属于刚需,对症下药,一目了然。很多消费者自己都清楚,不需要刻意兜售。要向消费者推荐合适的化妆品,对导购销专业性的要求则要高得多。
卖药和卖化妆品完全两码事儿。药店的连锁和规范性质决定了,其在促销管理上的流程非常麻烦,不仅要提前申请报备,力度也不像其他渠道那么灵活,这也给终端动销带来很大限制。
OTC之鸡肋
尽管品牌跃跃欲试,药店主动抛橄榄枝。但化妆品在OTC渠道的销售占比仍非常低。
很多品牌一厢情愿地认为“消费者觉得药店的化妆品更有安全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受体验环境、专业度、可选择空间等种种因素的限制,选择去药店购买化妆品的消费者依然非常小众。
受制于市场的小众化,大部分OTC渠道的化妆品都是和药品一起搭着卖,陈列面积占比较小,并不作为主推对象。
对于更多品牌而言,尚处于蓝海的OTC,像是鸡肋,看似充满机遇,实则味同嚼蜡,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也是很多品牌不重视OTC的原因之一。
药店的医药属性对进入产品也有一定限制。拿京润珍珠为例,何浩良告诉记者,在药店渠道他们只上部分功能性产品,比如美白、祛斑等,与药店的药用属性吻合。而对于大多数非“药妆”品牌而言,在药店的位置则略显尴尬。
“需要法律对药妆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开设真正规范的药妆店,也许会突破这种界限。但目前而言,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OTC仍属于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非主流渠道。”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