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的本土化妆品市场,疯抢业者眼球的莫过于两个焦点:面膜+微商。一段时间给人们造成的错觉几乎是:面膜=化妆品产业;微商=终结“传统”市场。支撑两个焦点走红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两个词:互联网时代和碎片化。其中“碎片化”是彰显互联网时代最具理论建树的注脚和标签。
“碎片化”被如此爆捧,源于它告知人们:互联网时代与“传统商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商机“碎片化”了。业者们捕捉生意机会相对于传统商业阶段会更直接、更便利、更灵活、更精准、更小成本和更扁平化。于是回望在“碎片化”中暴走的2014,如下问题有待细察:
●有哪些为业者瞩目的“碎片化”商机被谁成功捕捉到了?
●在一个具体的产业链上,市场“碎片化”的商机表现在哪些具体的环节上?
●本土化妆品产业中,已经产生生意机会的具体“碎片”是哪些?
●已经产生生意机会的“碎片”是新近衍生的,还是在原有生意基础上被挖掘复活的?
●一个具体的“碎片”,具有怎样的经营开发价值?
●一个被捕捉到的“碎片”,有多少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质?
●哪些被开发的“碎片”填补了产业市场空白?
●被成功开发的“碎片”商机具有怎样的产业创新意义?
当世界跨入新的一年,上述“八问”是说服业者做出脱离“传统商业”去拥抱互联网时代商业机会抉择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业者洞悉互联网时代产业市场营销走向的现实问题。期望能有“碎片化”学者专家予以解惑。本文权孤文只义管中窥豹,试以抛砖引玉。
一、本土化妆品产业链中,“碎片化”商机体现在哪些具体环节上?
图示分析1:“传统商业”状态下的化妆品产业链市场基本格局。

图示1解读:所谓“传统商业”状态下的化妆品产业链,除了终端销售的形态不同外,专业线与日化线的产、供、销关系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图示分析2:互联网市场出现后,本土化妆品产业链市场发生的格局变化。

图示2解读:互联网市场出现后,首先出现的是不同形态的商业渠道。新兴渠道的共性特征是厂商和网络零售终端直接对接(如图示)。微店微商更是直接面对消费者。如果说互联网市场的渠道与“传统商业”渠道有什么不同,销售“扁平化”是电商们宣扬的互联网特质(其实网销也有代理)。且不管渠道之间的细节表现有何差异,新增了不同形态的商业渠道是互联网市场衍生品的重要标志。在这个变化中,“碎片化”的商机在哪里?
越过经销商、产品制造直接面对消费者。这种业态不仅游离出了“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之分,也游离出了“传统厂家”和互联网产品供货商(权以“网销品牌商”谓之)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若要将销售体系“扁平化”,势必就要与正在合作的“传统”经销商(线下)争生意,或者如何设置好上下不冲突的运营系统。后者的市场行为相对前者要少一些坚守履约义务的“包袱”。
事实上近年间,“传统厂家”(包括本土一线品牌在内)的品牌商在开辟互联网市场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与线下合作商家争抢生意的事实(二三线品牌阵营更自不待言)。一些企业为开辟网购渠道美其名曰“渠道代理”。如果把这类现象归为是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商机,显而易见所谓商机是品牌商人为“制造”出来的,与互联网无关,与线上线下市场无关,只是与常规是商业规则有关,与品牌商的营销行为规范有关,更与制造商企业整合系统营销的能力有关。因此,若将这种左手打右手式的营销路径说成是商机,就难免太牵强了,类似“碎片化”的商机价值显然是经不住推敲的。
所谓“整合系统营销”能力的起码表现是:品牌商开发任何一个新型商业渠道,渠道与渠道之间(线上与线下)的销售至少不能冲突,且要业绩同步增长,追求合作各方利益最大化。无论“传统商业”还是互联网商业。此乃商机价值的基本所在。由此看不出,反映在2014的面膜+微商的“碎片化”商机体现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上。继续分析求证。
二、“碎片化”商机是伪命题,还是真的存在?
互联网会产生新的商机出现,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是不是“碎片化”的,那是互联网建设专家们阐述并印证的理论学说。透析2014“碎片化”商机,我们只有就现实说现实。
无须远瞻,每天看一眼铺天盖地的微商帖子,不难发现微商的产品大多来自三个出处:1、品牌代理;2、境外代购;3、自创代工。“传统”品牌除外,在微商的“三代”产品中,至少有“二代半”是本土工厂代工的产物。“编剧”一个品牌产品做“代理”,在本土市场中已是常态。不玩装逼素面市场自创品名自信满满做产品的,也有。谓有半个是因为:普通消费者要甄别境外代购的产品中哪些是“编剧”的哪些是真代购,还真需要内行人帮忙。于是当人们畅想未来十年的互联网时代生活状态时,且问:眼下的微商产品都从哪里来?
图示分析3:本土微商在2014主力军的构成(传统品牌除外)。

图示分析4:微商的商品从哪里来?(不拘品类:或面膜或精油等等)

图示分析5:“碎片化”商机衍生出的新“碎片”关系图:品牌群

将图2与图4两图合并后不难看出,互联网市场不仅衍生出新兴的商业渠道,也衍生出了新的品牌群。图解显示,2014化妆品市场出现的电商微商现象,实质上大多是由新生的品牌群体与新增的商业渠道正常的生意行为使然。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碎片”出现。
从产业生态的运动规律上审视,新生的品牌群体与人类商业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中新型渠道出现时,会同步“配套”新品牌衍生的业态别无二致。远了不说,相对于10年前的超市渠道品牌群和20年前的摊档批发品牌群,近十年间出现的所谓Cs渠道品牌群体就是印证。
可见事儿没有那么玄乎。说白了,暴走于2014的面膜+微商现象,是由互联网产生的新增商业渠道与其衍生出的新生品牌群体正常的生意现象,不是从哪个经济主体崩塌下来的碎片修炼成精的狐仙。它们今天是面膜+微商,明天可能是洗面奶+微商,将新衍生的商业个体及其同质化群落追逐市场的行为定义为“碎片化”商机,实在有些优孟衣冠。
事实不难厘清:许多新生事物出现时被迅速围拢上来哄闹,是当下中国生意江湖的常态。互联网市场的兴起同样如此。大到峰会论坛小道微信刷屏,总要有些貌似高深的理论概念出笼。这其中自然有正经专业的知识,也有浑水摸鱼的搅局。而不遗余力地博眼球大多是后者。在2104本土化妆品市场上,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商机说法的甚嚣尘上,无不源于此道。
由此说,互联网市场会产生新的商机,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是不是“碎片化”的,至少从2014化妆品行业市场的面膜+微商表现,看不出有什么瓜葛。
三、互联网时代商机遍地,哪些对象会被“爆碎”?
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商机话题,这个时空期太长。世界进入了互联网社会,人类不可能再回到“鸡毛信”的年月。互联网嵌入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此裹挟着一个无穷尽的历史周期。别说时代,凡夫俗子们说说眼下的互联网市场或许更贴近。
如上分析得出,“碎片化”一说难掩不知所云的嫌疑。但是暴走2014的“面膜+微商”现象,却从相反角度上折射出如何审视互联网市场的商机思考。那就是:碎片化商机有待商榷,而眼前的“商机”会不会碎片化?特别是本土化妆品企业,真的难说。
本工作室针对沪粤两地专业于化妆品市场策划机构的抽样调研显示:以专营店渠道、商超渠道和电商(含微商)渠道的新生品牌为焦点,在2014合作的品牌业务中,电商渠道的新生品牌占三个渠道新生品牌总量的35%之强。其中还不包括前两个渠道的新品牌上市后会介入电商市场的可能性。其中衍伸的思考是:尽管新生品牌群体在当下的市场业绩份额远未达到与“传统商业”分庭抗礼的分量,但是不难看出,“传统品牌”在2014的销售业绩普遍呈现增长乏力的表现,是否与行业市场消费需求总量的“临界点效应”有关——即消费需求总量不变,商业渠道分流增多。杂家认为是有研究空间的。
图示分析6:临界点效应--消费需求总量不变,商业渠道分流增多。

结合图3、4、5分析,鉴于新生品牌群体致力于博眼球的宣传,网络渠道与传统渠道之间的叫板掩盖了对品牌群与品牌群之间对市场总量索取的关注。一项针对地区一线代理商和本土专营连锁企业抽样调查显示:2014本土一线品牌业绩增长幅度超过前三年平均水平的不足10%(几乎是个案)。然而蹊跷的是:以上结果是地区代理商的实际回款数。而同一地区的终端零售商则认为,厂家网销抢走了他们的份额。左手打右手,貌似也没抓住“碎片”。
现象思考:着眼新生品牌群体在当下行业市场的销售规模量大量小只是表象问题,看点在于它们催化了制造业代工的专业生产群体进一步成型。更重要的是它们催化了商业终端“私人定制”的局面珊然而至。微商群体引领了产业角色融合的演变,已经不是在专家们坐而论道的未来,就在眼前。但有多少企业不觉应是业者需要高度关注的现实:互联网市场的变化隐隐触动着实体制造业的商业角色“变性”。它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却是与国际同行产业市场接轨的(将有专文论述)。
新生品牌群体的体量在网购平台和“朋友圈”中的挤占和拦截效应,看上去在2014尚未占据主流渠道的市场位置(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许也未必能够占据),但有量就会“蚁食”市场消费总量的份额。必须看到的是它们对“传统制造商”计划中的销售业绩增长之影响,是渐进式的。不是稍纵即逝昙花一现的表演。只要互联网不坍塌它们就不会消失走人。这种影响效应是有别于过去对同类竞品此消彼长因素的作用力。无疑是新兴市场板块形成的前戏。当下人们关注的是它们自说自话,自我游戏,不按套路出牌,不受规则约束;没有商业操守的顾忌,(在江湖生意介入下)甚至不会顾及做人的行为底线(如传销渗入),撇开对商业环境暂时法制不健全的因素,在结果上一段时间里会影响市场消费总量的比例,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于是对没有抓住碎片化商机的业者,自己眼前的“商机”会不会碎片化,就浮上了台面:
A、三年前,媒体行业出现恐慌性骚动:互联网的崛起,纸媒难以生存。确实有不少纸媒渐显凋零甚至悲切出局,但更多的纸媒逆势而上,纸媒+网络+论坛三位一体,线上线下相互呼应,相反做得风生水起。无需推论,线下的商家若是上线,那就无所谓“传统商业”和互联网商业之分了。在这样的商机面前,谁会“碎”了?谁又会“碎”了谁?
B、线下商家出品自有品牌,不是互联网出现才出现的。个案的成败不论,互联网市场的“私人定制”助推“两栖”商家或多“栖”商家出现产业角色的融合,是时代催化的产物。于是区域品牌时代的到来也不是在专家们坐而论道的未来,也就在眼前。在这样的商机面前,谁会“碎”了?谁又会“碎”了谁?
C、对产业链而言,所有新型商业形态的出现,无不是扮演着商品分流“千佛手”的角色。诞生“千佛手”不仅只是分流也会引流:
1、阿里巴巴已开通境外购物支付业务,境外购物只在指头一戳之间;
2、上海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东盟自贸区、美国的亚太自贸区、俄罗斯的西亚自贸区等纷纷做实,零关税贸易+阿里巴巴境外购物平台,平价洋货鱼贯而入也是眼前的事情。直观可见的是:本土“哈洋”品牌阵营如何“哈”下去?眼下风头正劲的“境外代购”将何去何从?在这样的商机面前,谁会“碎”了?谁又会“碎”了谁?
尾声:面壁商机与“碎片化”小考
如何认识商机?
拗口的经济学理论对商机的释义很枯燥:新颖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最佳条件和最佳时机中得以最佳商业价值的融合,即是商机产生的根源。用大白话解释,所有的生意机会抛开了产品说事,都是耍猴的。什么电商微商互联网,只能自慰。
商机一词,通常被认为是褒义的。是蕴含着好运和幸运的象征。其实商机是中性的。在同一个商业环境里,生意成功的企业往往归结于抓住了商机。有的人能抓住有的人抓不住,可见商机不是为哪一个具体的对象准备的。与商业环境没有干系。无疑是具体企业或个人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商业环境是变化的。也是在变化中捕捉的。任何产业都一样。需要你在变化中把握的。这个“把握”至少是对当下的商业环境(产业业态)具有足够正确的认识,和对未来趋势有客观的预见。
互联网时代的商机也是一样。如何捕捉,或者你所捕捉(追逐)的是不是真正的商机,衡量的标准除开有没有经营开发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之外,还有你是否会面临已经到来的危机而却不知。
过去的2014,本土化妆品市场中最突出的对抗声音莫过于“传统商业”与微商的对骂。前者骂后者是传销,后者则诅咒前者行将朽木。其实这都不是产业市场的根本冲突,根本的冲突在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机能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倒逼式自我裂变。
对本土品牌而言,规划近几年的市场运营,关注竞争的重点应该还不是互联网微商等等。互联网微商是卖货的,既倒货也自己出货。有好货,它们谁的都卖;反之谁的货好,就谁的都倒。这个千古不变的生意规则与互联网无关。所谓倒逼,说到底最终都会逼到产品上来。
不论厂家还是商家,既不要把互联网神话,也不要把它妖魔化。没有任何人在你会做生意之前就会耍互联网,他能耍你也能耍。不要幻想互联网对你有什么意外爆发的网络奇迹发生。只要这个世界的人类不会退化到像蛇一样地都没了腿脚,不能在地上走路,地球村的街道门店就不会消失。所谓“月流水千万”的说法与马云马化腾对社会的贡献毫无关系。
关于“碎片化”小考
碎片化一词《辞海》里没有。网络词汇查网络,《百度百科》的介绍是含糊其辞的:
“碎片化”一词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它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说白了:“碎片化”出自一个打比方的形容。就如我们把搞乱的事情比喻为“一地鸡毛”一样,并不是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学说。
黄升民是谁?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中国广告学的教头。他说:十几年前人们接触媒体的基本方式是: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十几年后当互联网普及和融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报纸和电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由“泛众传播”变为“分众传播”。于是广告“碎片化”地分离让他头痛,源头在这里。
于是“碎片化”无所不在:数字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营销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没有不碎片化的。但是从无所不“碎”的网络语汇中不难发现:碎片化现象都是分离的,不是成群结伙地同质化的。2014千台一戏的面膜+微商印证,此“碎”决非彼碎,风马牛不相及。
可以做小结了:对产业而言,商业业态的任何巨变,都不能更改消费源于需求的本质。3000家一起做面膜,别说互联网,就是星球互联照样当垃圾倒掉。于是你要相信,任何时代被“碎”的只有无知。
2014说“倒逼国妆产品的出场,是历史推到了本土业者的眼前”,大多人不以为然。那么就再看2015出什么牌,看看跟老李嘚啵的是否不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