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化妆用品公司的行政副总是从一家外资企业高薪聘请过来的,他一走马上任,就把原来公司的一套ISO“四阶文件”带过来了,像“员工职业规划表”、“业务员周报表”、“生产计划和总结报表”、“质量信息反馈表”、 “经销商库存周报表”等等,公司员工为了应付报表,甚至忽视了对具体工作细节上的追踪和监控,只是每天为了应付填表,结果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填制这些表格,变成了工作只是“做报表”。
诚然,“表格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确实有好的一面,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工作,但问题是这家化妆品企业只是一个民营企业,而且正处于民企的初级发展阶段,员工对于ISO和四阶文件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根本不清楚,企业只是盲目复制别人的经营模式,忽略了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与其当初想象有很大差距,现场管理跑冒滴漏现象比以前更加明显,产品不良率也提高了,客户的投诉反而更频繁,结果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为何会出现这种让老板和“空降兵”都感到尴尬的管理现象呢?我们不妨对其作一解读:
首先,每一家公司由于所处的发展历史、背景和管理阶段不同,所以,不同的公司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该化妆品公司,处于民企的初级发展阶段,其管理组织结构和模式也是相对粗放的。对于企业的管理,越简单越有效,这是无疑的。倘若,照抄、复制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员工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老太太,突然让她到一线大城市体验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她能适应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同样,该公司把外资企业文化复制过来,想变为己用,道理亦同。
这位“空降”的行政副总想要短时间内“出成绩”,即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然后在各部门启用外资企业管理方法及ISO那套“四阶文件”,明显就等于是让企业“跑步进入规范的管理阶段”,未免不实际;或者说是理想很好,但该公司的现实条件还没到。 换句话说,未学会爬,先学走,结果当然杯具。
其次,公司老板和这位“空降兵”把管理想得太过简单和“教条”,简单套用外企管理方法,岂不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殊不知,每个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有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每个企业的文化创建都是需要在某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效果的。
第三,老板及管理者强调什么,员工及下属就注意什么。这位职业经理人,他代表老板的意志去推行外资企业的“四阶文件”,同样,对于以前老板所推行的管理方法就是一种“稀释”;可能职业经理人“操盘”后,员工就没有以前那样去重视,甚至被“覆盖”和“屏蔽”。
实,老板从创业到企业能生存,说明老板的一些管理文化及模式在某一阶段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当现在老板和新聘经理人都在强调新“管理模式”后,往往这个时期,员工会不知所措:管理向左,还是向右?他们的思维一时也不可能马上转变过来,或者说就是处于一种“管理模糊”或混沌期状态,那么,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只是一味地要求员工及下属被迫“执行”新的管理模式,真的能达到企业所预想的管理效果吗?这显然是操之过急,或者是欲速则不达。
最后,“四阶文件”成了日常管理工作的包袱。以前该公司没有那么多的文件,管理者及员工各自在自己工作岗位“蹲守”,现在表格多了,一些本来需要在生产现场跟踪的工作,结果现场管理人员没时间去监管;一些需要去追溯的质量问题,品管人员没来得及去追溯;一些需要及时拜访的客户,业务员没有及时跟踪拜访,甚至就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结果是现场管理出现混乱、质量问题频繁出现、客户被同行业务人员抢走。企业讲究的是管理结果和工作效率,而不是追究那表面好看的“表格文化”。没有好的管理结果和一定的工作绩效的管理文化,说白了就是浪费企业的资源,要不要又有何妨?
从以上案例解读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不仅是具有企业的个性的,而且它也具有一定的唯一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那种盲目地复制别人的文化管理模式,不但不能对自己企业有所裨益,而且还会让原有好的企业文化会“变味”。企业只有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有选择地借鉴其它企业文化的经验,是可以的,倘若拿来“全盘西化”或“一味地复制”,只能是“东施效颦”或让企业的管理变得越发糟糕。
就像当年的上海荣华鸡为何干不过肯德基?说到底,荣华鸡只是模仿了肯德基制造产品的表象,而肯德基的标准化、规范化及细节化的企业文化,荣华鸡是复制不了的。目前很多企业的老板和员工都以为口号、制度、标语等就是企业文化,显然,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片面地解读,就像案例中的化妆品企业一样,看到别人的企业做得好,做得大,就想把他们的所谓的“企业文化”搬到自己的企业来,结果呢?邯郸学步,不仅人家文化没有学来,反而让自己企业好的文化也“冲淡”了,甚至还变了“味”,企业原来是什么样,现在除了形式上有点变化,其它一切都没有改变。如果说变了,那就是变得比原来更糟糕。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表格文件,在别的公司有用,在这家化妆品公司就没有用呢?因为你的企业缺少的不是那个表格,而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基础的企业,弄来再多的口号、表格、制度都不管用。有了文化根基的企业,即使墙上不贴一句标语,企业一样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换言之,文化是无形的,它是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它能让员工感受得到和体会得到。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执行力的课程培训以后,不见效果呢?因为企业抓的是“表象”,而那种“执行力”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进入员工大脑的意识里和骨髓里。老板也是一样,他是否认真考虑过,自己又是一个完全执行的人吗?如果一些问题,到了老板这里,结果为某位员工在关于“执行力”的问题上打了个折,员工又会认同和接受吗?同样,照抄500强企业或国内一流企业的标语和口号,以为这样就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你自己认同吧,你自己相信吗,你自己能做到吗?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认同,不去做,那么又怎么能指望企业的员工去做呢?可见,复制的企业文化,确实没有起到老板所预想的那种作用。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制造一模一样的产品,但绝不可能打造一模一样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它是在特殊环境,特殊人物,特殊性格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特殊思想和行为。如果企业创建的时间、公司发展的历史、所处地域位置及社会环境不一样、老板个性不一样、经营理念不一样、操作模式不一样,那么不同企业,即使高度模仿,企业文化最终也还是不一样。因为文化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感,即使企业在网上找到所谓完美的文化,如果员工不认同,不接受,那么这种文化也毫无意义。譬如小米有小米公司的文化,华为有华为公司的文化,倘若,把两者互换复制,看看还那肯定是小米不是小米,华为并非华为。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因为土壤不一样,基础不一样,创始人的管理风格不一样,企业所创建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不一样。就像很多人离开原来企业,总感觉自己很难以融入新的一家企业一样。说白了,就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不同,在另外一个企业感受不到那种文化氛围。另外,由于工作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从而使这个员工感觉自己是“局外人”,感觉被企业处处冷落。
左手创建,右手借鉴。总之,作为化妆品企业与其从别的企业挖掘文化,不如从自己的企业提炼文化。换句话说,合理地借鉴,可以;但盲目的复制,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