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春草吐绿到白雪纷飞,又是一年白驹过隙。这一年里,化妆品行业历尽风谲云诡。
这厢,露华浓、卡尼尔、丁家宜相继退出中国市场,宝洁开始断臂求生;那厢,上海家化在资本介入后人事纷争不断,幸美、兰亭却首批吃螃蟹,挂牌“新三板”。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另有电商凶猛,阿里、聚美纷纷上市;移动互联网来袭,微商如“猛虎下山”。
2014,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站在岁首年末,我们对全年的大事件及关键词进行梳理回顾,提前解读趋势。
趋势一:减法趋势明显
一位媒体同仁曾说,“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都可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会抛弃你。”这种趋势在今年的日化行业似乎体现得格外明显。
继登陆中国37年的露华浓宣布退市仅仅一周,欧莱雅旗下的卡尼尔宣布退出中国市场,17年来首次在中国做品牌减法。
8月初,177岁的宝洁,正式对外宣布:计划透过出售、停产及自然淘汰等形式,放弃旗下约100个品牌。业绩日趋下滑的宝洁开始清理门户,以品牌减法的方式断臂求生。
与外资做“品牌减法”对应的是,本土品牌开始在营销上做减法。
从幸美1070万拿下中国好声音对7小时不脱妆BB霜高空轰炸,到珀莱雅携手章子怡力推早晚水,以及柏氏力推摇摇粉。以点带面,本土品牌在营销上的减法趋势越来越明显。
“断臂”与减法背后折射的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变革。
曾有人指出,未来企业的方向一定是轻公司。何谓“轻公司”?简而言之就是公司用最少的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价值。专注供应链的怡亚通在最近几年飞速发展也是得益于这种趋势。
在“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的“大而全”和“专注、聚焦”的“小而美”之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后者。做减法瘦身,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
趋势二:资本力量凸显
回顾2014,另一不容忽略的显著趋势是:资本在推动行业发展中所占据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2011年11月,平安以51.09亿元从上海国资委手中接过上海家化集团100%的股权,进而成为上海家化集团旗下上市子公司上海家化的最大股东,拥有29.15%的控股权。时任董事长的葛文耀还专门为此,去了三亚,放了一束烟花。
商场如戏,资本的入主还没让葛文耀等到“与外国人竞争”那一天,就被提前“解甲归田”。“有钱就是任性”的时代,大股东手握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王茁《七律.赠国士》声泪俱下,仍无法阻挡“葛王时代”一去不复返。
而近日,上海家化重翻旧账,被索还1700万元资产。对此,知名财经专家叶檀在微博发文:葛文耀引狼入室,实体企业家不懂资本市场操作,教训惨痛。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上海家化因资本介入“宫变”之际,本土的幸美、兰亭、基因一号却登陆新三板,开启了资本助力的新纪元。
与此同时,广西大泽、科桂等一批日化亿级代理商相继对怡亚通“投怀送抱”,背后的关键驱动力就是资本。
最后花印、舒客、韩后皆宣布获得风投注资。
......
无论品牌方、代理商,甚至是连锁店在行业竞争日趋加剧之际,都在寻求与资本对接。获得怡亚通资本助力后的济南方圆,自身板块的业务在三年时间翻了4倍,从1亿升至4亿。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有业内人士指出,日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遭遇瓶颈,资本的注入,则会助力企业突破瓶颈,取得跨越式发展。
趋势三:移动电商势不可挡
要说2014各大行业会议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非“移动电商”和“互联网思维”莫属。
伴随着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上到品牌方,下到化妆品店,都纷纷经营起官微、公共号,通过移动端加强消费者互动,提高消费者粘性。
以洛阳色彩为首的一批化妆品店开始拥抱移动电商,通过微网店开通了线上渠道。夹缝中求生的代理商也开始顺应潮流,寻求转型。以山东美乐为首的一批带代理商开始联合线下实体店,打造O20平台,连接线上线下。
在移动电商浪潮下,“微商”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以俏十岁为首的一批微商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10月20日,因一封内部邮件的外泄,俏十岁和韩后上演了一场撕逼大战,将微商推向了风口浪尖。这本是个小插曲,却从侧面反映了,韩束、韩后等一批优秀品牌的加入,将促使微商重新洗牌。
而“微风”才刚刚开始,据悉,1月13日,万人微商大会将在广州体育馆召开。2015年的上海CBE专门启动了微商采购项目,这预示着,明年微商将持续火爆。
趋势四:零售持续放缓,日化进入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时代,零售也也开始放缓。
12月7日的尼尔森数据显示:2014年度第三季,尼尔森监测下的快速消费品零售增速继续放缓。2013年9月,快消品整体、食品、非食品滚动的同比增幅分别为9%、11%和6%,而在2014年9月同期,这几组数据分别为5%、5%、6%,整体增幅下降。
零售业的关店潮也在2014年不断涌现。据联商网《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不含家居、电器)在国内共计关闭158家门店,远超2013全年35家的关店数。下半年以来,杭州中都百货、湛江王府井百货、广州好又多东山口店相继停业。
在日化行业,多家巨头的财报也呈现出业绩放缓趋势。多家化妆品店主反映今年的生意不好做。这一切表明,受宏观经济放缓影响,日化也步入“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