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90后已茁壮成长起来了,担当消费主力军的他们也为彩妆送来了春风,彩妆寒夜不再冷。
彩妆市场体量可人,这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不过,同属彩妆的细分品类底妆、眼妆和唇妆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而最大的不和谐便是三者发展不均衡,眼妆、唇妆占比不容乐观。
《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战斗在行业“前线”的终端店老板,依据事实说话,结合多方面因素,借此还原市场真相,探究前因后果。
彩妆“三子”同根不同命
想想从前满大街的素面朝天,即使顶着满脸的痘痘、雀斑,他们也十分傲娇呢,反倒是那些“涂脂抹粉”的,被人背地说闲话。回想起那段将“自然美”表现到极致的年代,再对比今天的“街象”,日化人们恐怕做梦都要笑出来。
据《2014年度中国市场美妆品牌数字智商指数》数据显示:中国美妆商品网购比例已全面超过美国,而在2012年,国内彩妆网购已达到20.1%,将2007年的0.9%甩出好几条街。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彩妆市场的年销售额在800亿元,年均递增18%,2010年至2015年规划销售额达1150亿元,年均递增13%。
国内彩妆市场体量日益膨胀。然而,在《百度数据研究:2011年中国化妆品分类用户搜索》中,彩妆产品类别最受关注的是肤色改善类产品,关注度为54.56%,其次是眼部彩妆类产品。可以显见,在彩妆风光无限的背后,却上演着底妆、眼妆、唇妆“同根不同命”的戏码。
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底妆、眼妆、唇妆却得以三分天下,各自营生。在此,小记难免又要摊上数据了:在美国,约有87%的女性使用唇妆,其中润唇膏的使用人群占比60%,而唇彩的使用人数占比也达到58%。
国内彩妆好不容易读完“扫盲班”,却要跛脚走路。彩妆细分品类在终端具体表现如何?在终端店老板看来,现象后面谁在影响整个格局?或者说,打破不均衡发展状况的症结何在?请继续跟进。
市场表现畸重畸轻
首先,记者想向各位客官说几个例子,这些都是行内人士提供的信息,也代表着彩妆细分品类在市场的真实表现。
绿屋化妆品(下面简称“绿屋”)有7家连锁店、一家美容会所。店内彩妆主营进口品牌,国产品牌有兰瑟、毛戈平。在店内,面部彩妆占据彩妆销售的半壁江山,而眼妆、唇妆分别以30%、20%瓜分剩余份额。
莱阳百信化妆品拥有玛丽黛佳、雅美斯等多个彩妆品牌,其彩妆细分品类占比没有具体统计,但是老板田海涛表示,面部彩妆占据绝对优势,对于其与眼部、唇部的对比,他调侃道:“这个是很明显的,你看咱们是吃饭吃得多还是吃菜吃得多。”也就是说,面部彩妆、眼妆和唇妆之于消费者,类似于饭菜之于人。
飞秋日化的彩妆品牌主要有玛丽黛佳、卡姿兰,还有火烈鸟等中低端彩妆品牌。据老板秦秋玲介绍,眼妆、唇妆、底妆在店内彩妆销售占比为“四三三”,也就是说,相比后两者,眼妆的销售更胜一筹。
朔州千姿彩,BB霜等底妆销售不错,而眼部、唇部的表现也不示弱。其表现突出主要在于品牌的推动力,如美宝莲的唇妆、眼妆一直广受消费者青睐。
在上述举例中,由于部分终端店并未对彩妆细分品类的销售情况做具体数据统计,但根据其负责人的大体概述,想必大伙也了解了个大概。
在终端店中,虽也有眼妆、唇妆占上风的例子,但难逃厚此薄彼、畸重畸轻之嫌,但市场真实的表现终有其缘由。
底妆独秀,事出有因
这本是一道议论题,记者却用了说明题的方式来阐述,其用意无非是详尽并真实地还原市场实况。
老实说,虽然没有访遍国内所有终端店,但是底妆更受关注的事实已无可争议,前文田海涛提到的“饭菜论”便是最好的佐证。眼妆、唇妆为何“师出同门”却更冷门?原因大抵有仨:中国人面临的肌肤问题中,除开年龄问题,长斑、肌肤暗淡和肤色不均匀几乎成为第一大公害,况且,自古以来,在国人的审美观念中,“一白遮千丑”;相较于面部,眼妆、唇妆的专业度更高,对于化妆意识尚不成熟的消费者而言,删繁就简是常有的事;虽说,中国的经济水平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国人也正朝着小康生活奔去,但整体来说,彩妆还未成为日用品,特别是眼妆和唇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底妆的客单价也影响了一定的销售占比。
国人的护肤意识已经被唤醒,护肤品成为日用品已成事实,但彩妆、专业性较强的眼妆和唇妆则需要门店美导更多的引导,需要市场的进步、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在上述实例中,也不乏眼妆、唇妆表现出众者,究其就里,还真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秦秋玲说,近段时间以来,店内玛丽黛佳的眼妆和卡姿兰的唇妆快要卖疯了,产品卖得好,自然脱不开品质与品牌支持,具体产品品质好不好,咱们暂且不论,但是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品牌的引导和推动力,大可以改写门店彩妆细分品类的销售格局。
在朔州千姿彩,眼妆和唇妆也一反业内常态,颇受追捧。唇妆的热销当然与当下季节密切相关,但其负责人张金万觉得,店内唇妆和眼妆表现突出还有其它原因,“眼部、唇部是最容易表现和突出一个人形象的地方”,他表示,正因为此种审美观点,顾客的消费观念才倾向眼妆和唇妆。
当然,在审美、消费意识的讨论中,地域因素也应考虑在内,毕竟,就如国内与国外之间有差别,国内各地的消费水平、化妆意识等也略有偏颇。
一奶同胞百态生,这本就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小至个人喜好,大到国家国情。然而,纵览整篇文章,不知大伙儿有没有总结出几个关键词来,关于变引导为主动,关于品牌推动,这些都是需要深究的问题,且少不了时间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