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 联系我们
专题 | 专营店 | 经销商 | 商超 | 专栏 | 观察 | 彩妆 | 企业 | OEM | 案例 | 访谈 | 专家 | 品牌 | 特访 | 十佳 | 新品 | 营销 | 选读 | 市场 | 文化 | 情报 | 儿童品 | 口腔品 | 网销 | 香水 | 数据 | 直营店 | 精品 | 直通车 | 国际 | 评析 | 趋势 | 焦点 | 博客 | 管理 | 洗护 | 药妆 |
 

《洗涤化妆品周报》由《壹早报》社主办,是一本面向洗涤化妆品行业的专业期刊,致力于当前洗化行业最热门话题、最受关注的热点专题报道,力图及时、客观地向行业内管理层提供洗化行业动态、趋势分析、市场调查等实用、有效的信息,为行业内起决定性作用的管理层人士提供决策参谋数据和信息,建立行业媒体交流平台。《洗涤化妆品周报》单期发行量12.4万份,月发行量24.8万份,发行范围遍布全国,目标读者群体为洗涤化妆品经销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零售终端……

 

市场售价:15元/期
订阅半年12期 总价¥180元 
订阅全年24期 总价¥360元 

 

洗涤化妆品周报

编辑部
电话:020-62236098
传真:020-38878137
投稿联系
1354809102@qq.com
订刊电话
020-62236097
广告业务
广东三百六十度传播广告有限公司
业务热线:020-62236098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48
邮发代号:25-55

 
首页 » 周报 » 彩妆 » 正文

彩妆“三分”之困

发布日期:2015-02-06 09:55   作者杨嘉
彩妆“三分”之困

  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各自针对不同的领域:百度的搜索,阿里巴巴的电商和腾讯的即时通讯。虽实力略有悬殊,但总归三国鼎立。

  彩妆却陷入了“三分之困”: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CMM)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全国11个城市137家商场的调查数据显示(图一),2010年5-12月,中国的彩妆市场中,粉底及各类粉占比达47.70%,如果再加上5.49%的面彩,份额已经过半。而位列其次的眼彩则仅有23.19%,不到面部彩妆的一半。唇部彩妆则只有16.34%。

图一:彩妆细分占彩妆总额的百分比_副本450
图一:彩妆细分占彩妆总额的百分比

  相比欧美彩妆市场,结构比则相对生态得多。以德国为例,资料显示(图二),2008年上半年,德国彩妆市场中,眼部和面部产品的销量均在200万L左右,眼部产品的销量甚至略高于面部。唇部产品的销量尽管有所落后,但也达到了眼部或唇部的一半。

图二:德国2008年上半年彩妆销量与增长情况_副本450
图二:德国2008年上半年彩妆销量与增长情况

  一边是基于面部的底妆产品大行其道,占据了彩妆领域的半壁江山;一边是眼唇部盈利能力不足,尤其是唇部产品颇受冷落。彩妆的三分困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毕竟在市场里,行业就像一条生态链,没有什么品类敢宣称自己是一座可以自全的孤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才是业内常态。

  面部彩妆占据半壁江山

  从品类上划分,面部彩妆分粉底类、腮红类和粉饼类。粉底类又下分粉底液、隔离霜、BB霜、遮瑕膏、水粉霜等多个品项,并且目前仍有茂盛的推陈出新的趋势;腮红类则包括胭脂和腮红;粉饼类则有粉饼和修容饼。

  从品项上就不难看出,脸部彩妆的确有许多文章可做。而由于近年来日韩潮流的影响,裸妆作为一种新趋势攫取了广大都市女性的心。这种简单而又自然的妆容显然在无形中推动了面部底妆产品的销量增长,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BB霜。

  BB霜自2007年由韩国引进中国,主要作用是遮瑕、防晒、调整肤色、细致毛孔等,强调“多效合一”。自2009年开始,BB霜在彩妆市场兴盛不衰。据中怡康时代数据显示,2008年BB霜的销售额仅为56.32万元,2009年就达到了761.4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12.52倍;到2011年,仅5个月,BB霜的销售额就蹿到了3369.57万元。而这一数据目前仍然还在增长中。

  BB霜的急速增长简直刷新了中国彩妆界的增长记录。一方面源于其“多效合一”的功效诉求,极大地降低了彩妆门槛;同时,对肤色极为重视的亚洲人来说,BB霜的调整肤色、防晒等功能所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最容易满足人们对妆容的最基本的改变。

  BB霜的强势引领,加上面部其他彩妆产品的多重攻势,使得面部彩妆在国内彩妆市场占据了遥遥领先的地位。许多品牌嗅得商机,更是加大对底妆市场的攻势。凯芙兰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凯芙兰高调转型,确定了其“底妆专家”的品牌定位,并推出了一系列底妆产品。据凯芙兰品牌事业部总监殷海泳介绍,“2013年底妆品来在凯芙兰的销售中占比达到了48%,其中底妆的王牌产品蜗牛小金瓶销售额在凯芙兰所有单品中稳居榜首。”

  同样看重底妆的还有蓝秀、韩粉世家和烙色。以蓝秀为例,仅2014年就推出了高机能BB霜、气垫BB霜、智能调控CC霜以及V脸BB霜,可见其对着这一市场的重视。

  不过令人很难相信的是,BB霜之后,基于面部底妆的CC霜、DD霜甚至是EE霜都出来了,而同属于彩妆的口红、唇彩却始终不温不火。

  眼部彩妆仍增长,唇部销售不给力

  相信绝大多数90后女生对彩妆的第一印象,来自于电视上美宝莲睫毛膏和卡姿兰“大眼睛”睫毛膏的广告。眼妆提神,也是女生彩妆的热门之选。

  从品项上来说,眼部产品相比面部则就简单多了,无非是睫毛膏、眼线笔/液、眼影之类,其中睫毛膏为强势主导地位。

  与底妆产品的后续跟进不同,许多彩妆恰恰就是靠一支睫毛膏广告走红,前述的美宝莲如是,卡姿兰亦如是。即使后来者诸如玛丽黛佳、兰瑟,也均因睫毛膏产品而独树一帜,前者的黑流苏睫毛膏以及后者的橄榄多效睫毛膏,正是品牌形象的有力体现。

  相比2010年在彩妆的占比约为23%,2012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30%,因此,彩妆市场留给眼部的,只需时间就够了。但是相比起来,唇部就没这么好过了。

  据说女神奥黛丽·赫本相当喜欢唇膏,并表示“不涂口红的女人没有未来”。此话真假不待追究,但下面这件事却是真的。2012年,来自澳大利亚的凯瑟琳·菲尼游历了亚洲部分国家,不过她对中国人的印象却是:大多数女性不爱擦口红。为此她特地在《悉尼先驱晨报》撰文:我发现的一件惊人的事———尤其是与我的日本、韩国,甚至泰国之行相比——是西方的美容文化尚未深入渗透这个国家。例如,不涂口红仍是(中国)绝大部分女性的现状。

  老外的关注点真的很奇怪,但是也戳破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愿意用大量的钱去买各种遮瑕乳、粉底液、BB霜以及睫毛膏,却很少愿意花一点钱去买一支口红。

  凯瑟琳在文中说:为何涂口红有好处?或更明确地说,中国女性为何应该学着爱上口红?嗯,有一项新的心理学研究证明,男性更关注涂口红的女性。但并非任何色调都有用———必须是红色,明亮、大胆、让人念念不忘的红色。

  理念是对的,但是搁在中国却不一定合适。私下揣摩,唇膏作为彩妆步骤的最后一步,往往在作用上容易被弱化;另一方面,很实际的一个原因是它带来的进食、喝水的不方便;并且正如凯瑟琳所说的,红色比较招摇,这也许恰恰是许多中国女性不喜欢它的一点。这么说来,西方国家所备受推崇的“口红效应”,舶来中国指不定会变成“BB霜效应”呢。

  如果每一个擦BB霜的人都擦口红

  很明显,彩妆的“三分之困”除了需要睫毛膏的继续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提升口红的销量。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擦BB霜的顾客手里都有一支甚至是支几口红,将会是什么样的盛况。

  以美宝莲为例,早在2011年,其BB霜全年销量就有437万支。2014年,美宝莲BB霜宣称以3秒卖一支的速度在销售,这样算下来,仅美宝莲一个品牌的BB霜一年销量就达到1000万支。按照均价100元计算,一支BB霜的全年贡献额就达10亿。

  换算成口红,以均价70、人均一支算,也能拿下7亿。

  这就是提振口红后所爆发出的市场能量。而事实上,由于口红对颜色有精准需求,因此在市场培育期过后,成熟的化妆女性手里拥有的口红,往往不止一支。此时再论面部、眼部、唇部三分天下,才显得更有意义。

  但是由于消费意识不足,唇膏的盛行之路仍然举步维艰。不过,由于范冰冰的烈焰红唇妆、《来自星星的你》全智贤的粉唇妆,口红也借势秀出了一把美。是否可以期待,不久的未来唇膏也能诞生出一款价格合理、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能直击消费者痛点,就像BB霜解决了女性懒上妆的问题一样,那么唇膏或许也能成为下一个BB霜呢。

[版权声明]有意转载此文章,请与《360化妆品网》联系。未经《360化妆品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经我公司同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